土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宗教或是游艺文化

如题所述

土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宗教或是游艺文化?土家族主要节日有:农历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小月过二十八);正月初三至十五为“摆手节”,举行盛大歌舞活动;四月八为“牛王节”(有的又称“嫁毛虫节”);六月六日祭祖节(有的为纪念农民起义领导覃垕遇难日);七月十五日(又称“七月半”)为祭祖节(有的又称“吃新节”),以上皆多为土家族特有的节日,每个节日所祭祀的对象各有不同,但很多节日又必须祭祀土王和自己祖先,这又是各个节日的共同之处。

春节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过,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称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烯起一根大柴
,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鱼)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称合菜)。正月初举行古老的“摆手舞”会。“摆手舞”又称“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赶年

是四川、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土家族人民缅怀祖先胜利凯旋的节日。传说在很早以前,土家族的一位祖先被迫离乡被井,多年戊守边关,杳无音信。望眼欲穿的家人,突然得知戊边人正月初一回家团聚的消息,非常高兴,约亲友即日前来相聚。可是征人因战事紧张,直到来年七月初一才返回故里。届时,众人杀猪宰羊、打糍粑、磨豆腐、酿米酒、灌香肠、庆贺亲人安全无羌、胜利凯旋。节日期间,亲戚朋友要共进午餐,吃团圆饭,跳“舍日巴”。

调年会

土家语叫“社巴”。它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相联系的一种群众性歌舞活动。届时,各村寨的调年坪和摆手场(即平坦的开阔地)上锣鼓喧天,规模很大,与会者往往上万人。除跳摆手舞外,还有汉戏、西戏、阳戏、车车儿灯、龙灯、狮舞等。这种规模大的调年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单日开始和结束,日期也是奇数,历时7天左右。还有一种叫“小摆手”,日期短,只有3天,规模较小,在调年会上表演反映一年四季农事活动的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幅度较大,双手摆动干净利索,手不过肩。这种舞蹈在当地又称“舍巴巴”,“舍巴月”等。

牛毛大王节

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牛毛大王节。这一天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先。摆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亲好友。这个节的来历流传着“牛王”神话说。古代农民刀耕火种日夜辛劳却忍饥挨饿,牛王奉命下凡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便擅改“圣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玉皇将它贬到凡间只许其吃草。因此,土家人为感激牛王,把四月八定为“牛王节”。

六月六

传说六月六是茅岗土司覃屋遇难的日子。血染了龙袍,土家为纪念他,就在这一天把好衣料,衣服拿出晒,俗称晒龙袍。以保土家子孙后代昌盛兴旺。有的地主则以六月六为“吃新节”,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杀牛敬神,还有一些地方在这天会杀两头猪,到神坛敬彭公爵主。
鄂西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是崇拜自然,万物有灵,敬奉祖先,信鬼尚巫。虽然也有外界的道教、佛教、天主教传入,但整个土家族的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本民族的民间宗教。土家族没有单一固定的宗教模式,而且长期信仰多神,为多神宗教,突出的是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鄂西土家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而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游艺活动。传统体育与游艺均有较好的健身、娱乐和陶冶性情的作用,许多项目不择场地,不分时令,老少皆宜。从形式和作用看,主要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表演运动。鄂西土家族传统服饰及挑绣织锦。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居住文化。鄂西土家族地区古代交通与行走文化。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丧葬文化。 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一个民族的饮食是由该民族所从事的主要生产部门所决定的,也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鄂西土家族地区峰峦交错,溪河纵横,垂直性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从历史上看,改土归流前,“伐木烧畲,以种五谷,捕鱼猎兽,以供庖厨”。这种烧畲农业与渔猎采集的混合型食物获取方式在这个地区持续了几千年。改土归流后,鄂西土家族地区完成了从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的变革,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饮食结构形成了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与大米构成的主食,养殖业成为可靠的肉食来源。这种由古时候的渔猎(主要是猎)生活到农耕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农作物的多样性影响着土家族饮食习惯与风俗,构成了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