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体良学前教育思想的内容有哪些

如题所述

昆体良(Marcus Fabiius
Quiutilianus,约公元35年—约95年)出身于西班牙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亲是个颇有经验的雄辩术教师。昆体良在罗马接受雄辩术教育,曾做过律师,后来在罗马开办了一所学校。由于他在修辞学方面的造诣和办学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他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公元1世纪70年代初,帝国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修辞学讲座,昆体良是首任受聘者,被称为“雄辩术教授”。由于他在教师的职位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他的广泛的社会影响,皇室任命他为执政官。昆体良50岁时引退,专心于著书。将其20年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写出了长达12卷本的《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在教育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可惜的是,这本巨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遗失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名叫波齐奥的古籍收藏家发现了它,才使其重新与世人见面。人们从中洞悉了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
  昆体良在继承西塞罗雄辩家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深化,并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使得雄辩家教育更富有操作性。他很重视道德在雄辩教育中的地位,认为它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昆体良认为,雄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雄辩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工具,应掌握在善良、正义,能够维护法律尊严的人手中,决不能落在强盗手里。因为雄辩术的作用在于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避恶趋善。其本身就是一门高尚的学问,在上应为无辜辩护,制止犯罪;在有关钱财的诉讼中应支持真理,反对虚假。雄辩家的德行如此重要,因此应加强对他们的道德的培养。昆体良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教育起着更大的作用。他主张学校把道德原理作为主要课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正义、善良、节制、刚毅等品质。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昆体良总结了罗马的教育经验,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在道德方面,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但相比而言,在家中则易出现溺爱、娇惯的现象;而且家中不良的风气也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家庭教育理想化。而学校教育则可以避免这些不良现象和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有诸多优点。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儿童的头脑;儿童在学校学习可获得同学的友谊;学校可以给儿童各种人们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学校可以养成孩子适应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培养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一个雄辩家是一个生活在公共事务中的政治活动家,这种生活特点不是从小在家中离群索居的儿童所能适应的。
  (二)论教育作用和幼儿教育
  昆体育对教育的作用抱有极大的信心,怀有很高的热情和期望,表现出一个大教育家热爱教育事业的高贵品质。他说:“天生畸形因而愚鲁不可教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一般的人都可接受教育,但人的心性各异,如何进行教育,就要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心性。昆体育认为,人的秉赋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不同。例如有的孩子懒惰,就应管教他;而有的孩子受到约束就发火;恐吓能约束某些孩子,但另一些孩子却因此而丧失勇气。他对那些有好胜心的孩子抱有特别的期望,这种孩子一遇到失败就哭鼻子,教育时应采取激励和鼓舞的措施;同时利用责备和荣誉等手段去激发他的雄心壮志,使他向优异者看齐。最令人担心的是那些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不可抱过多的期望。总之教育者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学,即因材施教。在雄辩术的教学上,要根据各人的气质特点进行训练。有的人适合用温文尔雅的态度讲;有的人宜于用生气勃勃的表情讲;有的则适于用粗犷有力的态度去讲。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才能倾向,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天份的学科去研究,例如有的适于做诗,有的则适于研究法律等。虽然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但存在智力上的差别,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对于智力差的孩子,要尽量适应其能力,以便按照自然的诱导,对其智力加以训练;而对于资质优异的孩子,则应让其学习一个杰出的雄辩家所该掌握的全部知识和技巧。昆体良特别强调两种情况应予避免:一种是让学生做不可能做到的;二是让学生放弃他们能胜任的。在教育中,必须遵循年龄的特点,据此分配给学生恰当的学习任务,不能让儿童负担过重。在重视儿童的天赋差异的同时,更应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和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只有自然条件,没有教育的培养也成不了才。一个优秀的雄辩家更多地得之于学习,而非得之于天性。
  昆体良很重视早期教育,主张在儿童刚能说话时就应开始智育和德育。在当时的罗马,人们认为在儿童七岁以前进行道德的培养是应该的,但对何时进行智力培养则看法不一。昆体良认为虽然七岁前的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但学习总比闲着好,一点一滴地学习,积少成多,长期下去就很可观了。而且,儿童虽然学的不多,但记得牢,所学的东西终身有用。由此,他得出结论:凡是儿童应该学习的东西都要早点学。昆体良虽然主张早期教育,但同时否定超常儿童的存在,不期望儿童成为早熟的儿童,认为“早熟的才能鲜有结好果者”,早熟的儿童只是把刚学到手的东西受虚荣心的驱使而拿出来向别人炫耀,他们所拼凑的文章是言之无物的东西。他评价早熟的儿童说,“他们既没有真正的力量,也没有深厚的根基,他们不过像是撒在地面而过早萌芽的种子;不过是看来犹如稻子似的杂草,未到收获的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穗子,就他们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兴;但他们的进步已到此为止。而我们的惊奇也就随之减退。”
  (三)论课程内容和设置形式
  昆体良的雄辩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希腊文、拉丁文、文法、修辞、阅读、音乐、几何、天文、哲学等等。此外,在高等教育机构——修辞学校中,还有模拟演说。昆体良认为上述每一门课程都十分重要。关于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学习次序问题,他顺应社会的潮流,赞同先学希腊文,后学拉丁文;但学习希腊文时间不可太长,就应同时学习拉丁文。在谈到阅读的重要性时,昆体良认为文法是雄辩的基础,是文法学校的中心课程。它包括两部分:正确说话的艺术和正确书写的艺术,而正确的阅读又是这二者的前提。阅读应分三个阶段来进行:首先是阅读诗人的作品,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灵;其次是阅读悲剧作品,陶冶学生的心灵;最后是阅读喜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辩才,昆体良甚至认为,“凡是最能培养心灵和增长思维力量的作品都应成为孩子的教材。”他很推崇西塞罗和阿西纽斯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词汇丰富、在悲喜剧中含有深刻的思想,以及某些类似雅典学者的东西。认真阅读,还可从中学到纯正的语言和刚毅的精神。除此之外昆体良还以极大的热情来论述音乐对雄辩家的意义。音乐可以表现出崇高的思想、愉快的情绪、安宁的气氛等;还可以其艺术的完整来表现感情的协调一致。在辩论中,音调的运用有助于打动听众的感情;声调的变化可以激起裁判官的愤怒或同情;音乐还可以帮助讲演者身体动作的优美以及手势的适度和富于表现力。此外几何在雄辩教育中,地位也很重要。他赞成柏拉图的观点,认为几何可以激发人的思维,使智力更加敏捷和清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8
(1)昆体良十分重视学前教育。那时人们对7岁前的幼儿应否进行智育,看法不一,但都认为应该进行道德教育。昆体良则认为,在幼儿能说话的前后,就应对他进行智育。但他认为,由于7岁前的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每次学习量应当很少。 (2)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昆体良主张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 (3)关于学前教育的方法。昆体良认为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第二,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赞扬,决不要让他以不知道为快乐。倡导让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赛,让儿童经常认为自己在比赛中获胜,用他所珍视的奖励作为获胜的奖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