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哪位将领70岁还能打仗

如题所述

一、姜尚(公元前1128~前1015):
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人,字子牙,原姓吕名望,文王尊称为“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七十岁后才出山,82岁导演牧野大战,灭商兴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姜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年过七十后,在渭水以钓鱼为生,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周西伯侯姬昌外出打猎,在渭水之滨遇到姜尚,发现了他的雄才大略,礼聘他为军师。之后,姜尚辅佐姬昌,先后打败西戎、混夷和密须、阮、共、黎、崇等国,充分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周武王继位后,拜姜尚为太师。公元前1046年,姜尚指挥了著名的牧野之战,灭掉了商朝。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封姜尚为太公, 封地国号齐,称齐太公。姜尚大约活到l00多岁,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被尊为“百家宗师”。军事著作有《六韬》,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
二、廉颇(公元前327~前243):
山东德州陵县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76岁高龄时仍率军大破燕军。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长平之战,坚壁固守三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赵括为将,招致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前245年,赵襄王继位后听信了奸臣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廉颇勇于改过,与蔺相如之间“将相和”的故事,展现出他襟怀坦白、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三、李广(公元前186~前119):
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汉名将,67岁征战漠北讨伐匈奴。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以打硬仗而闻名,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称之为“飞将军”,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畏惧,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但李广虽多战,要么是没什么战果,要么是战败被俘,所以一辈子没有实现“封侯”的愿望。元狩四年(前119年),年已67岁的李广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漠北。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愤愧拔刀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四、赵充国(前137~前52年):
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字翁孙,西汉名将,75岁时奋勇承担平定羌族叛乱任务,直到79岁全胜班师。汉武帝时以代理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匈奴,进攻失利后,带领一百多名精锐骑兵在前面拼杀开路,身负二十多处伤,拜为中郎(皇帝的侍卫官)。昭帝继位后,领兵征讨匈奴,斩首、俘虏九千多人,并获西祁王而归,被任命为后将军,位同上卿。昭帝驾崩,赵充国拥立宣帝有功,被封为营平侯。前61年,七十五岁的赵充国主动承担了平定羌族叛军的任务,打败了羌族后,为了确保边防的安全,他向皇帝上奏“屯田之策”,使军队从事农垦,以农养战,以战护农,兵农一体,安边自给,七十九岁才凯旋回朝,以如此之老龄,顶风冒寒,坚守边境,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甘露二年(前52年)十二月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
五、黄忠(?~220):
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字汉升,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75岁高龄仍参加伐吴战争。作战时不顾年迈,身先事卒,表现活跃,勇冠三军,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黄忠不但能开三石之弓,他的箭术百发百中,在三国里独一无二。黄忠年轻时一直在刘表手下效力,碌碌无为,在老年时期碰到刘备后被重用。
六、李靖(571~649):
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原名药师,唐朝开国元勋,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66岁还挂帅出征打败吐谷浑,晚年被封为卫国公,故人称李卫公。李靖为了帮助唐高祖统一中国,在沙场上南征北讨,屡战屡胜,平定江南,威震北狄,所到之处“无数捷鼓沙场飞传,万里江山胡尘敛迹。”高祖常说:“古代的大将军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哪一位能比得上李靖?”李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勋,且生活简朴、为人谦逊。贞观九年,吐谷浑侵扰中国的边疆,时已66岁的李靖得到消息后,主动表示愿意领兵平乱,前后历经数十场大小战役,吐谷浑最后投降并答应把国土归为唐朝的郡县。后来,唐太宗又计划东征高丽,李靖还是自告奋勇、愿意远征,最后因太宗怜惜老将而作罢。李靖才兼文武,军功卓越,唐肃宗曾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姜太公庙。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七、杨业(?~986):
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北宋名将、军事家,59岁战死沙场。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被辽国军队称为“杨无敌”。杨业屡立大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趁辽朝政局变动的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派出三路大军北伐,任命杨业做潘美的副将。但因粮草不济战事失利,杨业在掩护百姓撤退时遭到辽军的伏击,监军王侁听说杨业的军队败退下来,不但不派兵增援,反而胁迫主帅潘美指挥主力军队急忙逃走。杨业孤军奋战,所有兵士都英勇牺牲,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杨业虽然英勇杀伤了几百名敌人,终因力竭被俘。杨业被俘以后,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壮烈牺牲,享年约59岁。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将潘美官削三级,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刘文裕除名流登州。
八、宗泽(1060~1128):
浙江义乌人,字汝霖,宋代抗金名将,近70高龄仍坚持在一线抵抗金军入侵。为官勤政爱民,治绩卓著,名声远扬,但得不到朝廷的赏识。靖康元年(1126)任磁州知州。时金兵入侵,到任河北义兵都总管,宗泽以神臂弓挫敌凶焰,破金兵30余寨,斩敌数百,所获羊马金帛全部赏将士。次年正月,率军至开德,与敌人打了13仗,仗仗获胜,并任东京留守,招聚义兵近200万,与金兵隔黄河对峙。建炎二年(1128)正月,宗泽大破入侵金军,自此威震天下,金人畏惮宗泽,都称“宗爷爷”。建炎元年七月起,宗泽一年上疏24次,力图恢复北方失地,均为奸佞所阻,忧愤成疾,疽发于背。宗泽明知自己病重,在世不长,却还是念念不忘誓师北伐。临终前,不停地念诵杜甫名句“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直至断气,无一语及家事,惟连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
九、邓子龙(1528~1598):
十、冯子材(1818.7.29~1903.9.18):
广西博白县人,汉族,字南干,号萃亭,晚清抗法名将,以七旬高龄,率军取得抗击法国的镇南关大捷。早年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各地农民起义军,63岁时任广西提督,由于受当政权要的排挤打击,在65岁时怀着“为有老罴卧当道,肯教牧马渡临洮”的愤戚心情解甲归乡。1883年12月,法国侵略军悍然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正式开始。清政府重新起用这位熟悉边情的老将。冯子材率军赶到前线,以七旬高龄,素孚众望,被众将公推担任前敌主帅。他亲临前线,遍勘从板山到幕府的各处山隘,修筑完整的山地防御体系。他号令全军:有进无退!待敌人接近时,他大喝一声,持矛与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入敌阵,展开白刃搏斗,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并乘胜追击,接连收复文渊、谅山等地。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永垂史册,他所采取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