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龙首寺是一座千年历史的寺庙,这里的佛性据说很灵验,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香客前来朝拜礼佛,祈福自己和家人平平安安,下面给大家分享霞浦龙首寺攻略。
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松城街道城北社区登安里223号的龙首寺,古名“时涧堂”,后称“龙首寺”,俗称“东庵”。
据《重建时涧堂碑》记载: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十月十二日,主持僧乘普率徒宗顺、宗文、宗定、宗修、宗兴等重建。另据民国版《霞浦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僧道隐重修。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绅黄树荣等修。经多次的重修和续修,寺院建筑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民国时期该寺被列为本县十二中寺之一。
该寺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曾被县鞭炮厂征用设厂,在党落实宗教政策后,寺产归还县佛教协会。在青光法师入住后,于1980年重修大雄宝殿、建念佛堂,1984年再建“圆通宝殿”,1990年新建“望海楼”。世起法师接任主持后,于2000年又新建“五观堂”、“药师殿”和“法藏楼”等。法事场所更趋完善。
该寺以南北中轴布局,在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圆通殿。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建钟鼓楼和厢房。左侧房外建五观堂和药师殿,在药师殿前建有望海楼和大雄宝殿。右侧建有地藏殿和念佛堂,念佛堂外便是法藏楼。
另据寺史记载:寺古时周边建有“一览轩”、“迎薰亭”、“芙蓉台”、“望海楼”等。庵右一巨石,清福宁同知赵鹤题刻“芙蓉台”三字,并建有“芙蓉别院”。庵左不远处建望海楼,可“俯窥城郭,平挹海天,为近郊佳胜。游人揽胜题咏,美不胜收。”
寺中尚留的古迹文物有:清赵鹤所刻“芙蓉台”三字犹存(据说存于芙蓉台归址下某方位,只有历任主持口口相传,待建芙蓉台时,方可挖出。目前芙蓉台建设正在筹划中,期待着这一文物早日出土与世人见面)、清福宁府知府李拔题写的“寻乐处”石刻、近年出土的宋朱熹题刻的“白云深处”石匾、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十二月立的《重建时涧堂碑记》、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十月立的《秦李二公合祀记》等石碑。
其中,朱熹的墨迹最引人注目,相传在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因朝廷“党禁”,以“伪学罪”落职罢祠。他在古田讲学一段时间后经宁德九都的龟山寺,讲学达月余。随后又在宁德籍学生陈骏、龚郯的陪同下,从甘棠堡(今属福安)乘舟至盐田,次日抵达长溪县城(今霞浦县松城镇)。因为避难之故,没有惊动地方官员,乘轿沿城北小路来到龙首庵(今霞浦龙首寺)。寺僧得知是大名鼎鼎的朱夫子光临寺院,予以热情接待,朱熹感激之余,给龙首寺后面山麓的山亭匾额题写“白云深处”四个大字(现存龙首寺中,县博物馆有复制品)。
寺院供奉着德法禅师佛像,据说禅师亦称“老佛”,江西吉安人,为百大怀海弟子,在洪洲高安鹫峰山弘法数十载,盛极一时,相传在五代周恭帝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六月十五日,沿着福温古驿道云游弘法,行至霞浦县城东天台岭时,自知时至,登上大石,合掌西归,村民发现后塑其真身,供奉于寺内。
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春,“中共东城土部整党会议”在本寺隆重召开;1983年9月霞浦县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也在本寺召开;1989年后,日本友人多次来寺参访拜谒。
本寺前任住持青光法师,自建国后参与筹建霞浦县佛教协会的工作,曾任霞浦县佛教协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至第四届霞浦县佛教协会会长兼秘书长,还先后担任云峰寺、秀峰寺和龙首寺住持。世起法师,师从青光法师,自2004年接任该寺住持。历任霞浦县、平潭县佛协会长、福建省佛协副秘书长兼教务部主任、宁德市佛协副会长,2017年7月当选为福建省佛教协副会长。
龙首寺于二0一0年十一月被霞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霞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该寺也是霞浦县佛教协会办公所在地。
地址:福建省霞浦县松城街道城北社区登安里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