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初中初中作文500字左右, 以“做人要做个有理想的人”为话题的

如题所述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越来越容易被转换成可计算的经济拥有,而这种转换形成的单一感觉和目标也让很多人越来越找不到生命充实感和意义感。经济时代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的精神精力,并把个体的精神世界挤压得苍白无力。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产生这种现状的复杂性和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性,只是有些人找不到自己有效的方式。我们的历史中,是不缺乏注重精神理想的文化传统的。所以,在人们越来越需要用这种精神来平衡经济冲荡中略显失衡的心理时,有人把传统文化作为了切入方式,并把这种文化“炒热”,时代使然。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的讲座,就是试图激发人们心中沉潜的文化意识,让人们实现精神世界的饱满。

过去我们把儒学看作是一种政治学说,一种封建社会的统治学说,认为它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所以要把它否定。其实在我看来,儒学的核心不在于统治而在于做人的道理。儒学讲的是人生的学问,所以今天我们要传承、要弘扬儒学的优势。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做人的道理,这是儒学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人生的问题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青年人非常关心、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谈一下我对儒学和人生的一些思考。
当然,儒学讲关于做人的内容很丰富。我把它分成了三个方面:首先是人生理想,也就是立志。人总要有一个目标,即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人生理想的问题。其次是做一个理想的人在道德上有系统的要求,即一个理想的人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最后是修养问题,就是怎么去做才是一个理想的人。这不是天生的,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去实现。
做人,立志是第一位的
立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就只有一个追求——考大学。在考上大学前,他们会牺牲很多东西,愿意吃很多苦。那么,考上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算不算立志呢?算不算一个人生目标呢?后来,当他们成长后发现,不是。但是,有很多的学生考上大学后,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了。在这以前吃了很多苦,他们一下子放松了,没有学习劲头了。这些说明什么,考上大学只是一个具体的一个阶段达到的目标,对人们的整个人生来说,并不是全部。当然,也有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还有目标。有一次,我听一个中学老师讲,他有名学生原来学习不错,后来可能受到一点挫折就自杀了。这名学生在遗书上说,他的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毕业了有一份好工作,生活就算不错了。这是他给自己设计的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目标,而是一个很低的、很浅的目标。结果,遇到挫折就感觉考不上一个好大学了,生活没有意思了。他可能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浅,想的就是如何能够有一个物质上比较好的生活。也有不少学生有很高的志向,立志要成为一位科学家,要成为一名著名医生,要能够在自己的专业上作出成就来。像运动员,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立志要拿金牌。生活中,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此类的规划。
我们看看儒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孔子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坚毅的品格,读书人肩上担子很重,要把弘扬“人道”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就是非常重的一个担子。“死而后矣,不亦远乎”不是说只做一天、两天,或到毕业、 退休以后就完了,是要“死而后矣”,即一辈子都要做这件事,这是读书人一生的使命,这才是任重道远。下面我讲一个孔子的事,他的一个学生问:“孔老师,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孔子就说了:“你要修己以静,不断地修炼自己,最终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人。”学生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己以安人,要先把自己修养好了,然后才能让别人也感受到。”学生再问: “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要修己以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道”。作为有知识的人,要按这样的标准来修养自己,同时又要推广开来,使得别人,使得老百姓,使得天下都能够安居乐业。上面的可以归结到一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要为一个理想的社会而奋斗终身,这是一个读书人的责任。
从道德讲,立志就要努力做一个好人,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好,这是中国儒家一个最基本的思想。立志不是追求个人如何能够作出一些成就,而是能够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爱人,爱百姓;立志不是仅仅考虑个人的需求,而是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群体,为社会,为民族,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做人,要努力提高精神素质
有些人问我,说儒学是不是不讲个人,只讲群体。这也是一种误解。中国人很重视死后要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是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就像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论语》里有一句话评价了三个人,或者说是两种人:一个人是齐景公,他每次出门都是一万辆兵车的规模,但当他死的时候老百姓说他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另两个是伯夷、叔齐,他们兄弟两人是殷商的后代,后来因为王位就跑到了周的领地去了。后来,武王把殷商灭了。伯夷、叔齐躲到山上,吃野草为生,不为武王服务。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两个人是失败者,但是孔子却说他们两个人的品质是值得称赞的,是为老百姓所称道的,因为他们讲气节、有道德。这是孔子对人的评价,他不是按照人的财势、地位,而是看他们留下的是什么东西,看老百姓对他是怎么评价的。孔子看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把它放到老百姓那杆称上去称一称。孔子就很赞扬伯夷、叔齐的气节,他们也被视为中国人有气节的一个典范之一,他们的精神、道德永远地流传到了世间。在此,我们就涉及要怎样看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中国的传统不是只看重个人的价值,而是把造福于社会、造福于百姓以及和历史的前进联系在了一起。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孔子提出的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要把精神生活放到第一位。为什么这样做呢?他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社会生活的。怎样处理人和他人的关系,怎样生活在社会中,怎样处理社会道德的规范,这些问题就属于人的精神范畴,这些不是由人的生物性本能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决定的。所以,学会做人,就要努力提高精神素质,把理想追求放在精神生活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道理是要我们放到生活中去慢慢体会的。儒学的特点也正在这个地方,它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体系。比如说我们看到了许多风云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我们怎么评价他们,不就是看他们生前的贡献吗?有的人被世人称颂,他的精神、事迹永远流传;有的人走了就走了,无声无息;也有的人臭名昭著,遗臭万年。这些是老百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正的评价是在老百姓心中,所以说他们的心里都有数。古人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古训完全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但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完全靠人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去理解。在儒学中,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怎么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一个是怎么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同时,这些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上,古人也给了我们借鉴,在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时,我给它取名叫“群己统一”,即不能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个性的发展。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群体的,所以儒家主张要把个人放到群体中间去,在群体的发展中作出贡献,为子孙造福。这种价值观体现在群体中,体现在社会中,就是努力做到“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第二个问题方面,就是要把精神生活放到第一位,就是要把“义”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一位。其实,这两者是统一的。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认为,人的发展都要在群体中实现并完成。以天下为己任,就充分体现了这点。从林则徐的硝烟精神,到长征精神,再到我们的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这样的精神的核心支柱是什么?就是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果个人主义泛滥的话,我们会有长征吗?我们能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能有“两弹一星”和抗洪的成功吗?都不会有。所以,我认为集体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最精髓的思想之一。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会有新的内容注入,但是都离不开传承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是永远存在的,没有了它就没有了我们完整的民族精神。
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一个湖北的农民企业家说他办企业的思想就是“以赢利为目标,以发展为目的,以做人为根本”。我认为,这个企业家说得很对。作为一个企业不赢利是不行的,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计也要赢利。但那个企业家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利益上。他说要以发展作为目标,可以看出他已经把自己的人生理想溶入到企业的建设中去了。这也说明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并不是发展的首要目标,企业家应该树立更高的发展目标。
如果大家都考虑个人利益,我们怎么构建和谐社会?当然,我们不能让企业家不赢利,但在赢利的同时也要更多地考虑回报社会。如果我们能将优秀的传统思想发扬,这对于改善现代社会的弊病会起很大作用。孔子“励学、励言、励行” 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中得到充实的,是对社会的奉献。怎样让自己的言行得到历史的承认,得到老百姓的承认,长久地造福于后代?就是要坚持集体主义和崇高的精神世界,真正的不朽就是要做到这两点。这是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做人,根基就在日常生活中
有人说做到上述这些应该很难,是不是要求境界太高了?就儒学来说,它有很高的思想,所以对于做人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很高的思想、很高的要求,根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从伦理出发也会发现,这些都是我们的日常准则,例如最简单的就是要从见义勇为做起。所谓“见义不为者,无能也”,看到该做的不做,是一个懦弱者,是一个胆小鬼,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比如一个小孩打碎了一个花瓶,他怕批评,不敢承认,孔子说,这就是一种见义不为的行为,是一个懦弱者的行为。还有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公交车上让座。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给老年人让座是对的,但还有一些人做不到,所以就是道德的缺失。一个人连这样的一个小事情都做不好,还怎么去做大事呢?所以我现在强调从见义勇为做起,从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见义勇为不一定就是要献身大火,舍己救人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越少越好,所以我说不要要求那么高,只要能把自己身边的每件小事做好,就是一个做人成功的人。红灯停,绿灯行,哪怕没有车你也不要过马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了,也不会发生那么多车祸 。所以说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小事能做好,大事也就很好解决了。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一步步地做,去体味儒学的精神。讲物质利益,也是要以“义”为中心去获得利。在这里,我想讲一讲文天祥,他就义后被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一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逆境所以铭志,而后对己无愧。”他的舍生取义告诉我们,只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他没有因为被俘虏了,就投降了,就出卖了自己的祖国,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放弃自己的理想,虽然最后就义了,但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不要把舍生取义看作一件很悲壮的事情,认为自己一定要作出多大的牺牲,才算真正做到了,好象自己只是为了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而活着一样,因为对群体的贡献和自己人格的追求是完全统一的,小事情亦然。
最后,我用四句话来结束讲座:一是人要立志;二是人要有道德;三是人心中要有他人;四是人要知耻,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4
人生总是这样无聊的反复着,一再告诉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要慢慢积累了才能从量见到质的效果。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总是在改变着,就是因为这样的善变我们变得不可信,自己觉得自己不可信了。那么就会觉得很无聊,无聊的时候想起了理想,那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我常常忘却了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要得到什么?就如此的折腾,也弄得不知所措了。更别谈能否经得起推敲了。
理想是个很让人喜欢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总是被人放在了比较高的地方了。不是我们拿不到,只是有人一开始总喜欢把它放得太高了。高到只有梦里才能拿到,那么就变成了梦想了。没有什么比理想蜕变成梦想更痛苦的事了。
人为什么总是会伤感呢?因为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要的东西得不到,目前得到的东西不代表以后的东西还能得到,得到的总是觉得不够,那么就开始失落了,感伤了。一切好像来得那么得莫名其妙,但是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我们向往理想,但我们不该对现实悲哀。离理想远吗?是很远,距离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我们在慢慢的走一个楼梯,会觉得100楼也并不是很高嘛。那么要你一口气登上去,那可是509米啊。太高了,你望而却步吗?对了,因为你无法伫足,你怀揣的理想,在你一眼望去的时候变成了梦想了。一个人是无法将自己的梦想完成的。人生也是如此,你在各个旅程中,伫足观看,欣赏一切的美好,那么你就觉得自己的旅程是多么的美好啊。当然在歧路看风景,那么你自己定位自己,东和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要记住选择了东注定与西无缘,选择了西注定就和东无缘,在我们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要权衡。因为理想是个不可多得的东西。我们都只有一个,当你途中改变了自己的方向。那么你将是永远难以得到幸福的人。当然我的观点是很薄弱的,毕竟人生就一次,我还尚未经历完。在未尽的事实面前,我们是无从言起的。
倘若生活一直未将你的理想改变,那么我一定深信你在而立之年定有所获,当然不一定能够实现理想。但是毕竟你也坚持了30年了。那可是10000多天啊!生活是个很残酷的东西,它总是在消磨人的意志,当然我们可以说它是在锻炼。可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实一次次得要人经历,然后承受。所有在挣扎过后的人都会劝自己放弃吧。但是那是显得多么的幼稚啊。因为人都是很自私的,他们想要得到最好的,就算自己得到的就算不是最好的那么他的拥有欲会很能展示的,他不愿意放弃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就算真的放弃了。也总是在那慢慢的回忆。一直回忆到记不起为止。因为如此的反反复复人变得实在是不可信了。我们谈理想,总是被现实牵着走,就是这样实现理想的人就那么两个了。这样的悲哀是你或者我所无法解决的,也是无法摆脱的,我们可以在纸上头头是道的说着,直到我们无法说起了。那个时候埋葬的不只是理想了,包括身体。我是个骗子,时间是个证人,我只承诺了一个人让他看到拥有世界的人是我,而最后我却成了失信于全世界的人。知道理想不是夸海口,更不是戏言,尤其男人是不能戏言的。
从明天起做一个有理想的说话负责的男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13
持续几年后返回北京四大公开赛电话交换机和你分开好难看都是噶简单噶简单噶结果大哥大姐郭德纲事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