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填词的故事

如题所述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她从小就博览群书,才思敏捷,琴棋
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擅长写词。无论咏物抒情,都能曲尽其妙,
因此受到许多著名文人的称颂。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和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
结了婚。两人才貌相当,志趣相投,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
两年欢乐相聚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赵明诚从太学毕业后,
被派到离京城数十里的一个小县城当了官,和李清照分居两地。
在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李清照感到非常寂寞。
每到春花烂漫的良辰或秋月皎洁的夜晚,她经常独坐高楼,
默默地数着丈夫归来团聚的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
难以排遣的思念使得她形容憔悴,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下来。
这年的重阳节,庭院里飘来阵阵菊花的清香。
李清照想到往年的这一天,丈夫都陪着自己游园赏花,
可是今天却独坐空房,不由神色凄然,好不容易挨过白天,
夜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她披衣起床,来到窗前。
月光下,只见东篱下几丛菊花正在风中摇曳,那形象和自己
瘦弱的身影十分相似。她很有感触,挥笔写下了这首《醉花荫》词。
李清照托人把这首词带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读后十分感动,也十分钦佩妻子的才华。
于是,他决定写几首和词,并力求超过原作。
以酬答妻子的相思之情。
赵明诚苦思冥想了几天,终于写成了五十首《醉花荫》词。
他自我感觉其中有几首写得很好,但是否超过了妻子的原作,
一时又拿不准。他把这些词和妻子的原词混在一起,
给自己的同窗好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全部看完后说:“这些词中,只有三句写得最好。”
赵明诚问;“那三句?”陆德夫回答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听后,半晌说不出话来。陆德夫感到很奇怪,
问他是怎么回事。赵明诚说:“这三句是我妻子写的。
没想到我几天几夜写了五十首,竟然还抵不上她一首。
这事传开后,一时在士林中传为佳话。
这首情真意切、风格婉约的小词也被公认为当时的佳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8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