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苦出身的朱元璋,是怎么变得还挺有文化了的?

如题所述

流氓无产者出身的朱元璋,小时候家贫上不起学,后来不仅建立了大明帝国,而且从他的文化来看,都能够熟练地批阅奏章、处理朝政,已经很有文化范了。那么,他的这些文化和知识,是怎么学来的呢?



寺庙里扫盲学文化

朱元璋生在元末乱世,家里生活困顿,父亲朱五四死了以后无处掩埋,因为自家没有土地。好在求告本村一地主家给了几分薄田把父亲下葬。这样的窘境当然供不起朱元璋读私塾,所以儿时的朱元璋也只有一个乳名朱重八,出生年月里有两个八就这么叫,这么取名,叫朱元璋是发迹以后的事了。

从小失学,进寺庙当和尚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好处是进了寺庙要诵读佛经,如果大字不识一个,那佛教经典里那些文字佶屈聱牙,不认识纯是文盲,很容易谐音读错闹出笑话来,对佛祖很不恭敬,在庙堂也很不严肃。因此,在朱重八出家的皇觉寺里,是教授识字和学文化的。为了认识佛经,朱重八生吞活剥地苦学。由于出身太苦了,他特别想出人头地,所以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个机会,就暗中狠狠发力,扫盲了,结果还为后来超预期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



军营里发奋读书,乃至当了皇帝仍在学习和接受培训

后来兵荒马乱,朱重八的寺庙被元朝官兵一把火烧了,起因是起义军里有其他寺庙里和尚的影子。没有活路了被逼无奈,朱重八只能投奔缠着红头巾的起义军(史上也叫“红军”)。在队伍里,朱重八这受过大灾大难的人,又有文化会讲佛经,再加上他本人天赋精明,很快就鹤立鸡群了。诸如,他办事有决断,既小心勤快,又敢作敢为;会识字,上峰的命令、文告,战士们的家信,都有人找他解读;

打仗又勇敢坚定,冲锋在前,既不贪功和战利品,又会顾惜同伴,所以很快地就以其义气、见识赢得了上下的好感。“红军”元帅郭子兴将他提拔为亲兵,后又把养女马氏嫁给了他。有了这一层靠山,朱重八就一路晋升,越来越成为重要将领。



在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朱元璋喜欢和读书人搞在一起。比方,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李善长等,朱元璋对他们言听计从,对于他们提到的知识和谋略,用心记,刻苦学,乃至半夜还在读书,这才有了李善长对他要注意休息的劝告。及至后来事业大发了,朱元璋索性请了许多文人学者来讲学,比如有刘基、宋濂等,搞起了培训,他本人也从中不断汲取治国安邦的道理与精华。

顺便说一下,朱元璋自己喜欢向文化人讨教,但却早早地就禁止其部下将领与读书人勾连,要求“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这也许是他出身低微的狭隘心态所决定的吧。于此,也许能发觉他后来不仅大杀功臣,而且大兴“文字狱”残酷迫害文人的端倪。



阅历丰富实践中出真知

朱元璋学的知识,主要是从丰富的阅历和实践中得来的,书本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书本知识和他人的经验,这是间接经验;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实践是大课堂,自我亲身体验得来的知识是直接经验,是更真切和更可靠的。而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直接经验加上间接经验,才构成了一个人知识的全部。

朱元璋少小穷苦,不仅父亲、祖父是佃农,其外祖父也只是个巫师,而且上溯数十代也找不到个名人祖宗,所以他只能是常自称“江左布衣”、“淮右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寒微”等。本来这只是自卑,倒成了靠自己本事打拼的优点,同时也说明了他起点低发迹过程的曲折和艰难。而这个曲折和艰难,是必要的历练,丰富了他的视野,让其长了见识,从而具备了实际的社会知识和统兵打仗的军事斗争经验,锻炼和造就了管理部下与治理社会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4
朱元璋变得有文化是因为被人看不起,发奋图强跟了人学习,然后才变得有文化的。
第2个回答  2021-02-04
朱元璋一开始是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有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知道以一种空杯心态,积极听取儒生谋士的意见。后来更是在繁忙的军务中,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还请名儒给自己讲解,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才为后来能从容处理朝政打下基础。所以朱元璋并不是什么都没学,正相反,他学得很认真。
第3个回答  2021-01-31
毕竟当了皇帝之后 学习和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也经常和一些有文化的文人接触,无形之中多少也会学到一些知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