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位从1品到9品,知府大人是几品官的最大?

如题所述

清朝的知府为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属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奉天府是陪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尹、奉天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

扩展资料:

清朝官制

清朝设行省、府、县三个级别,对应着现在的省、市、县三个级别。

1、正一品的官员,就是三殿三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就是正一品的,而六个大学士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九门提督也叫步军统领也是从一品,隆科多担任的就是步军统领。

2、总督

总督是指管辖一省或者多省的民政,军事的长官,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其中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比较特殊,是管理具体某一项事务的官员。

总督一般为正二品,但是如果加兵部尚书,或者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么就是从一品了,因为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就是从一品的。

3、巡抚

巡抚也叫抚台,主管着一省的军政与民政,一般为从二品,总督是要比巡抚大的,巡抚一般也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个相代于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巡抚有时候也被叫中丞。

巡抚有两个属官,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承宣布政使简称为布政使,俗称为藩台,主管民政,一般为从二品,按察使俗称为臬台,主管刑名,一般为正三品。

4、道台是在省与府之间的官员,专管某一种具体的政务,比如粮道,负责管粮食的,河道,专门管河流的,还有茶马道,盐道,驿传道,管辖的范围不一,有的是管一省的,有的是管几个府的,开始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一概定为正四品。

5、知府就是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了,一般为从四品。提督是武官名,全称叫做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各省绿营最高的军事长官,从一品,下面有正二品的总兵,从二品的副将,正三品的参将,正五品的千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知府是从四品。

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奉天府是陪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尹、奉天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

清沿袭明制,知府是从四品,但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

扩展资料:

知府它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关于其职权,《清史稿·职官志》有载:“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逎行。”

意思就是统管辖区各县的文化、教育、司法、上令下达等行政工作,没有兵权,也不能直接任免知县,但是在三年一轮的知县大考核中拥有决定权,可以影响知县的升迁和任免。

清朝的知府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他们精通八股,却不精通职务,为了当一个合格的官员,他们必须雇请那些通文墨、懂会计、擅长处理法律纠纷的师爷来帮着自己做官。

一个大县的县官至少要雇5个师爷,知府则要雇6个以上的师爷,这些师爷是不能吃财政饭的,必须让官员自己掏腰包来养。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早年就当过师爷,雇主开给他的年薪是120两银子,照此标准估算,无论知府还是知县,每年都得在他的师爷们身上花费千两左右的银子。

除了雇师爷,官员们还得雇长随(男仆)。雇师爷是为了工作,雇长随是为了面子——清朝官员极讲面子,出门如不坐轿,会被人耻笑终生的。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领导能配公务车,公务车司机靠财政养着,那时候公务车(轿子)要自己买,司机(轿夫)要自己雇,朝廷给的只是政策,允许你花钱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而不是直接给你什么样的待遇。

按照朝廷给的政策,知县坐“四人抬”轿子,要雇4名或者8名轿夫(轿夫累了需要换班),知府坐“六人抬”轿子,要雇6名或者12名轿夫。

雇完了轿夫,还得雇厨子、雇门房、雇跟班、雇拿印的……据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一书考证,道光年间广州某知府竟然雇了50个长随,每人每月发放“工食银”4两,一个月要花200两,一年要花2400两,如果碰上闰月,还要再多花200两,这还不算逢年过节打赏给长随的红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给清朝广州知府算算收支账:灰色收入上万两

第2个回答  2019-09-22

知府是从四品。

明中期以后,巡抚逐渐取代布政使成为一省之行政长官,布政使品级由正二品降为从二品,进而知府也由正四品改为从四品。

清沿袭明制,知府也是从四品,但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

虽然都是从四品,但是简缺和中缺一般给初次当任知府或当任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初次任职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正式任职三年,而是由督抚奏请朝廷,署理知府职务一年;要缺和最要缺则给当任知府很有经验的官员。

扩展资料:

清朝知名知府:

1、陈鹏年

清朝康熙年间的长沙知府陈鹏年。这位知府很体恤百姓,当时康熙南巡,总督阿山主张增加摊派用作南巡之资,陈鹏年坚决反对。

为着这件事,陈鹏年得罪了阿山。后来,因为建讲堂,陈鹏年让阿山抓住了把柄,差点被整得杀头。

2、陈星聚

清末台北知府陈星聚,出身贫寒,母亲守寡含辛茹苦供他上学,从小就受“好好学习,长大要做好官、清官”的启蒙教育;在当官后遇灾年,他“减粮减税”助民众度过灾年。

百姓称他是好官;遇恶霸横行乡里,能嫉恶如仇,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百姓称他为清官;在法军侵略台北的危急时刻,又带领人民抗击侵略,带头拉石筑城,动员全城10万军民筑城守城。

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上山劝说对他有深仇大恨的山大王山妹下山共同保卫台北,群众又称他为“孤胆英雄”知府。他以身作则,爱民如子,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一心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第3个回答  2019-09-22
清朝的知府为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属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另外:
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奉天府是陪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尹、奉天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
第4个回答  2019-09-22
一般是四品,最高的是三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