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家暴?

如题所述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暴日。
可能,大多数人对这个日子,并没有什么印象,但对于经历过家暴的人,以及倡导反家暴的人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在往年的家暴案例中,人们往往会谴责施暴者,怜悯受害者,却总是忘记,还有一些重要的群体,也需要我们去关注,那就是目睹家暴的儿童和青少年。
对于父母而言,家暴和吵架,不过是夫妻之间争吵的寻常事罢了,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伤及心灵的恐惧。
《与原生家庭和解》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关于“家暴”的案例,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孩子的。
他们在一个没有“健全爱”的家庭中长大,父母给他们的印象,不是吵架,就是打架,甚至是离婚。
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长大,他们却不敢直视感情,更不敢面对婚姻,因为他们的心里,始终有一个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父母曾经的吵闹,让他们害怕。
对于“家暴”,很多人都说,如果对方对你动手,你完全可以提出离婚,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地球离了谁都会转,人离了谁也照样能活。
确实如此,但我们却忽略了,那个在“家暴”阴影里躲着的孩子,他们亲身经历了那些难以忘记的画面,父母对彼此最丑恶的嘴脸,深刻在他们的心中。
这种影响,会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变得扭曲不堪,甚至会让他们怀疑人生。
01
不离婚,还不是为了你
经研究表明,在一次受调查的2万儿童里,有近24.6%的孩童,曾亲眼见过父母之间的身体暴力。
有近41.4%的孩童,曾目睹过精神暴力,而最令人醒目的数据是,在中国有近9000万的孩子,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
令人感叹的是,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对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孩子说过:
“自己之所以忍受这么痛苦的折磨,是为了这个家,是为了你!”
你听,这句话是多么可笑。
你若是为了孩子,就该早早地结束那段痛苦的关系,因为为人父母的你们不够恩爱,也就给不了孩子“健全的爱”。
体会不到这种有温度的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能幸福吗?
面对家暴,有太多的傻女人,都以孩子作为借口,其实这并不是明智的,因为一个充满暴力,充满争吵的家庭,是给不了孩子温暖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成长过来的,仔细回忆一下,你从几岁就开始记事了呢?回头看看你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眼神里,是否印满了对你们争吵的恐惧?
正因为你爱孩子,所以你才要勇敢地拿出解决家暴的方法,若是想继续在一起,那就彻底解决家暴问题,若是这段感情已经无可救药,那就彻底点,跟对方断了关系。
你的果敢选择,才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暑期兼职那段时间,班上有个小女生性子特别胆怯,和谁说话都怯生生的,最主要的是,才小学二年级的她,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
有时候,老师们会因为几个问题争论不休,她便会双手趴在门框边,把头探出来,满脸担忧地望着老师们。
有的老师,也会留意到这种心思细腻的小孩,便会上前开解说:
“你不要担心,这只是老师们之间在探讨问题,不关你们的事情,快去一边玩吧。”
也有老师会比较心直口快,直接对女孩说:
“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女孩的神情,小心翼翼又满怀抱歉地说:
“我爸妈也经常这么说。”
她的父母,经常在家里争吵,每天不是摔东西,就是指着对方的鼻子大骂。
以前,她还会故作懂事地去讨好父母,而得来的,却是满怀抱怨的批评:
“我和你爸不离婚,还不是为了你,你每天能不能让我省省心,光养活你就已经够让我心烦的了……”
这些父母,大概从未意识到,孩子的出生,并不会给这个本就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带来巩固的效果。
反而成了他们手里的一张牌,每一次的“为了你”都会给孩子戴上一道枷锁。
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并且会时刻把自己,置于满满的负罪感里。
我之前在一所心理辅导机构帮忙时,就遇到过这么一个小男生,他的父母是因为结婚而结婚的,两个人之间并没什么感情。
磨合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依然过不到一起去,于是他们便想结束那段婚姻,可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的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
为了孩子,两个人又选择了继续在一起生活,可两个人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共同话语,每天除了沉默就是争吵。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六年的时间,后来小男孩的父亲在外面有了人,并且每次回家,都会对妻子和小男孩拳打脚踢。
据小男孩自己说,他从四岁多的时候,第一次被父亲打,从那之后就经常挨打了。他母亲虽然会护着小男孩,但每次家里只剩下母子两人时,母亲也会把他推开,抱怨说:
“如果当初不是因为有了你,我才不会过这种日子。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他离婚了。”
这种话,母亲会经常对小男孩讲。所以,导致小男孩心理上,有了问题,他经常会怪自己,甚至严重的时候,他还会用自虐的方式惩罚自己。
你看,一个还不到6岁的孩子,就开始怀疑人生了,他甚至就认为是自己的存在,才让母亲如此难过。
可是,问题真的在这孩子身上吗?并不是。因为他父母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幸福,他们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并且磨合了一段时间后,怎么也过不到一起去。
在当时,就算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也没必要跟一个和自己合不来的人强行绑在一起生活,因为那种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谁说给孩子足够的温暖,足够的爱,就一定要让婚姻存续?如果你自己足够强大,也完全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呀。
02
内心的创伤并不会消失
很多人在成为父母之后,似乎并没有认真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
那些言语的谩骂和肢体上的暴力,都会对孩子身心上,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大一刚开学那段时间,因为和几个同学不是很熟,所以大家聊天的切入点,都是从自己的生长环境开始说起。
有个同学,就叫她Y吧,在我们都表现出热切的恋家想法后,只有她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
“家有什么好的,还不如学校。”
原来,在她生活的这二十年里,有十几年是在经历着家暴的。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重男轻女,偏爱弟弟,这些让本就不讨喜的她,更是雪上加霜。
一开始,是不做事会被打骂,说错话会被打骂,后来就逐渐演变成,谁看她不顺眼就可以拿她出气。
就连年幼的弟弟也逐渐明白,姐姐在这个家里,是不受宠的存在,是个连他都可以欺负的存在。
她隐忍过,反抗过,不甘过,到最后也变成了逆来顺受。
“反正不论怎样都会被打,倒不如像块石头一样。”
“衣架、皮带、巴掌,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像是三餐便饭一样,就真是好笑,他们居然还来质问我,我的性格怎么变成现在这样了。”
“我变成现在这样,还不都是因为他们。”
很大一部分孩童,在幼年时期遭受到暴力,或者目睹过暴力后,都会在内心留下或多或少的阴影。
而且,这些创伤,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自动愈合,只会埋藏在心底的最深处。
也有一部分人,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行为和举动,也不知不觉被影响,有暴力的倾向。
一边忏悔自己的行为,一边又隐隐迷恋上这种感觉,暴力别人带来的快感,远比自己默默忍受要来得好。
在这痛苦又拧巴的生活中,有多少人,一边试图自救又深陷其中,又有多少人无法放过自己每天沉浸在不堪的回忆中?
03
拒绝家暴,注重孩子心理健康
每个大学生,在入学初期,都会填写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其实不光是刚步入大学生活的青少年,很多还在读小学的孩子的家长,就应该注重起来。
比起耀眼的成绩和傲人的成就来说,难道完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更重要吗?
童年时期,门后的那些打骂声,未必在长大之后,不会变成他们梦中的梦魇。
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父母、更多的家庭注重这个问题,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肢体上,都不应该再出现类似家暴的现象。
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什么稀松平常的家庭琐事,而是严峻的暴力纷争。#源于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