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
文章简介:
将相和源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
蔺相如、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写作背景: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史官。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来到长安,10 岁开始攻读古文, 学习非常刻苦。
20 岁后他漫游大江南北, 到过长城、 渡过黄河、 登过泰山、 经过长江, 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 考察文物古迹, 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大大地丰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识, 培育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 当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亲病危, 临 去世前 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 你将来也会接替这个职务。我早就想写一部通史, 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 千万不要忘记啊!”司马迁坚定地回答:“我虽然没什么才能, 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 ”
后来,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 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 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6年后,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关进监狱。
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人物背景: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