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海堤建造历史

如题所述

荷兰坐落在北海之滨,大部分领土位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海尔德河的古河口三角洲地带,这片区域地形独特,一半土地低于海平面,而另一半则轻微高出。沿海地带仅有少量沙丘作为防护屏障,人口密集且城市众多,常受春季风暴潮的侵袭,给生活和资源安全带来挑战。


荷兰的历史悠久,早在10世纪末就开始着手修建海堤,11世纪起开始围垦土地。到17世纪,围海造田活动进入高潮,海堤和圩区围堤的长度分别达到约300公里和1300公里,这些堤坝和圩区相互连接,守护着众多大小不一的区域,总计有大约1000个圩区得到了保护。海堤主要由粘土和沙粒构筑,外部则以石块或混凝土加固。


1916年的大水灾后,荷兰为了应对风暴潮、增加陆地和淡水供应,决定实施须得海工程。工程包括拦海大坝、泄水闸、船闸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如泵站和桥梁。大坝全长32.5公里,将须得海分为艾瑟尔湖和瓦登海,大坝自身宽约90米,坚固且两侧用石块保护。1932年,这项工程基本完成。


为增强防风暴潮能力并增加淡水资源,荷兰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三角洲法,批准建设三角洲工程,涵盖了拦海坝、挡潮闸、泄水闸等设施。这些工程对许多河口进行了改造,如斯海尔德河东河口,建有63孔的东斯海尔德挡潮闸,可在无风暴潮时允许大部分潮水通过,维持渔业活动。这一闸门在1986年10月完工。


扩展资料

荷兰海堤(Netherlands sea dikes)位于荷兰沿海地区为抵御风暴潮及围海造田而兴建的,由海堤、围堤、拦河坝和挡潮闸等组成的防洪系统。公元4世纪始建海堤,10世纪时渐多。今有海堤1800余千米。除围海造田和缩短防潮堤线外,还可增加淡水资源,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及水陆交通状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