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中俄边境线上的第一座界碑,为何要以汉字“土”来示意?

如题所述

著名的中俄土字碑位于我国吉林珲春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于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土字碑东是俄罗斯哈桑镇,西是豆满江,南是朝俄铁路大桥。碑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石碑。碑正中竖刻有“土字碑”其左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碑俄方一面刻有俄文“T”,与俄方设立的界碑并列。

“土”字牌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界标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上第一座界碑,从土字牌顺图们江而下到日本海15公里。它是1886年清政府派吴大澄与俄谈判而立。在我侧正中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其左竖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字,在俄侧刻有俄文“T”字样,汉语翻译“土科(tu)'。“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却深深的刻印其中。

中俄边界我方一侧的边防?望塔

中俄边界的铁丝网

1888年4月22日(公历5月25日)清朝的吴大澄与沙俄的巴拉诺夫等在第一次会谈时,吴大澄提出,按条约(批中俄北京条约)记文,由海口量准中国里20里处立土字牌。巴拉诺夫执意按旧图原立界牌之地(原立界牌之地离海口44华里,在沙草峰一带,牌已遗失)不变。并且辨称,海水灌入之地,谓之海河,除去海河20里才算图们江口。吴大澄当即指出,海口即江口,二者无区别。海潮时海水灌入地不止20里,退潮时也不止20里,江口就是海滩近处。

吴大澄据约力争,再三辨驳,达成了协议。推翻了巴使坚持在距江口44华里处立土字牌的无理欲望,从而争回了一些失地,将“土字牌”立在现在地点(据查,在清同治、光绪初年时,此地曾住有3、4户人家,其中有摆船的曲光华一家)。

土字牌东是苏联的包德歌尔那亚城,西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豆满江市,西北部的山岗是吴岗。南约0.5公里许的山岗,海拔42.2米类似驼腰状的地方,即历史上建有村落的卧峰,亦名船头哨。现为俄领地,俄名西卡西墨。1886年吴大澄与俄使巴拉诺夫在勘定立土字牌地点后,曾策马到过此地辽望。土字牌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正面刻有“土字牌”,左侧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字。

《中俄重勘两国交界道路记》记:“??牌下入土深俄尺约中国2尺3寸。四周地基用坚石筑成,外掘深沟,填以碎石,均灌灰浆,以期经久。”牌体完整,字迹清晰。土字牌苏侧刻有俄文“T”字。于1960年间,我国政府为保护这一具有历史完整的疆域标志不受江水冲毁,筑有高6—8米不等,长1860米江岸护堤。

中俄边界,俄方界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