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浴血坚持?

如题所述

越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越能够穿越时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我们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伟大抗战精神对于那场战争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1、抗战精神是鼓舞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方面,“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中国方面,“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但战争结果却是中国胜利、日本战败。中国为什么能打败日本?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抗战精神鼓舞下,中国人民焕发爱国热情,保持民族气节,富于牺牲精神,抱定必胜信念。正是这股强大精神力量,弥补了我们在物质和技术上的不足,最终赢得了光荣的胜利。

2、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一个民族的精神觉醒不可能一蹴而就。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同时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历史进程;抗战精神的产生表明中华民族觉醒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从影响的人员看,它覆盖全体国民,而非某一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因而这一觉醒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第二,从发挥作用的范围看,它是全国性的,而非某一地区的。第三,从内容看,它要求把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敢于同危害民族利益的入侵者血战到底,要把争取胜利的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这一精神形成后,中国人民自己选择自己发展道路、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主动。正因为如此,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激励全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战,而且还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革命进程。

对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觉醒达到的新高度,毛泽东同志作了深刻的总结:“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3、抗战精神能够给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注定要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在砥砺前行的奋斗中,伟大抗战精神能为我们提供巨大精神力量,激发强大爱国热情。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今天,不论面对什么困难与挑战,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化作冲破各种障碍的强大力量。抗战中,中国军民依靠无比的英勇和顽强的毅力,经过持久作战,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只要保持这种无畏精神和坚强意志,我们同样能够压倒困难和强敌。

中国国力与日本国力差距巨大,但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今天,我们更有理由坚信,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阻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扩展资料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对抗战精神进行了深刻阐释:“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牺牲奉献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充分激发,决心用血肉筑起抵御侵略的坚固长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同胞誓言:“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悲愤的北平学生自发行动起来,发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一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由此爆发,并迅速影响全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华儿女“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反侵略洪流。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从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中华民族,人人胸中都涌动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绝不向敌人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疯狂残暴的日寇,中华儿女保持了决不与敌人同流合污、决不助纣为虐的民族气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日军入侵后,京剧大师梅兰芳蓄起胡子,宣布从此不再演戏。

许多著名工商业者宁可牺牲财产甚至生命也不与日寇合作,拒绝出任伪职。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中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连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叹服。八路军指挥员马本斋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

日寇为了迫使马本斋投降,抓走她当人质。她始终严词拒绝写劝降信,在绝食七天后壮烈殉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凛然气节。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越是在强大困难和敌人面前,越能显示出坚守气节的难能可贵。抗战中,在入侵者面前,全体中国人民保持气节的决心比以往更加坚定。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英雄气概就是不管敌人如何强大,自己将要付出多少牺牲,都要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气概和壮举。抗战中,面对异常残暴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直冲霄汉,令敌胆寒。当时的报纸这样描述:“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

川军出川时,高举“死”字旗,表明已下定了战死沙场的决心。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邓玉芬的妇女,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英勇战死。淞沪抗战中,率第五军增援的张治中在阵前发布《告全军将士书》,要求将士们:“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

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在守卫曹家桥的战斗中,坚守阵地的60余名战士全身浸火油、负炸弹,突然猛扑日军阵地,使日军数百人毙命,而这些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八路军战士马宝玉等5人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子弹、手榴弹用光后,就用石头砸,最后英勇跳崖。在襄东战役中,张自忠将军亲赴前线指挥,身遭数处重创,仍高呼杀敌,最后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了无数勇士的名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正是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一语道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品格。

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必胜信念就是对自己坚信的事业始终保持信心,不因困难大而改变,不因挫折多而放弃,一直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对于奋斗中的人们,必胜信念能发挥支撑和推动作用。

1938年5月,当日本侵略军还在大举进攻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抗战军民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始终坚信,不管眼下如何弱小、遭受了多少损失和挫折,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这种抗战必胜信念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国人的坚定信条。只要是正义一方,虽然一时还处在困难和被动中,但最终一定是胜利者。其二,漫长历史上一次次战胜困难的经历让中华儿女坚信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多次遭受苦难和外敌入侵,但最终都走出了浩劫。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民族,在风浪再一次来临时,自然可以意志坚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2
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极大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最终胜利的进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一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史是涵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全体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历史,众多中华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所谓中流砥柱,按照《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其核心词可归为危机中的“指引方向”“自强自立”“坚强支撑”。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军事贡献,而应从大历史和多维度进行全面阐释。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指明了抗战和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了摆脱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而进一步加剧的日本国内多重危机的状况,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由此开启了长达六年的局部抗日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等文件,并动员全民抗战,着手建立众多抗日武装,成为六年局部抗战的主力。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定不移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维护了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在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插入敌后,发动群众,创建敌后根据地,顽强地开展敌后作战和生产建设。
第2个回答  2019-11-30

因为在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强占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即使在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正在受到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全面围剿,还是在东北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之后又与原有的义勇军和东北军合并成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继续抗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又不计前嫌,与中国国民党展开第2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最艰苦的敌后作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8集团军(八路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琼崖纵队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