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地理文学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其中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

一、 经验主义方法论
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求关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规律。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内容的庞杂是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其往往局限于对复杂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只是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经验注意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区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但是由于归纳是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关的肯定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搜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二、 实证主义方法论
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辑经验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是其方法论的核心。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理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例如物理学者斯图瓦特早在1947年在地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人口分布与平衡的实验数学规划。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 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谋求地理学的科学化与定量化的观点和行动在欧美地理学界扩展开来。最早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里森领导的小组首开数量研究之风。60年代,计量地理研究的潮流传遍西方地理学界。由于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的问题,经常是具有空间分布的间题,这些问题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数学模式,这就导致计量与理论运动的倡导者们把大量精力投人空间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点从原先的区域方面转到空间分析和空间联系上。并寻求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学的区位分析》(1965)为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把一个枢纽区分解为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网络、枢纽、等级系列、面、扩散,建立了区位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一书,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立场上总结了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方法论,也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受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人,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例如人文地理学就确立了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建构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理论,正切中了传统地理学的要害。人文地理学者们把他们的注意力移到空间行为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上,这种对规律的实证主义关注,加强了目前绝大多数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
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应当承认,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也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人的行为并非仅受经济单一因素的影响,完全服从空间的支配。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实证主义目前只是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社会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三、 人本主义方法论
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卞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但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本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这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
人本主义地理学还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像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四、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综合趋向。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构是由各个部分互相依存面构成的一个整体,而部分只能在整体上才有意义。因此,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解释不可能单凭对现象的经验主义研究就能完成,这与注重经验、观察的实证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在结构主义的模式和方法论中,人只是复杂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元素,它本身没有独特性,只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这与以唯主体性出发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上的分歧。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把握人地系统中的深层结构。当前,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如福利、财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离等,并把财富不均等归因于社会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但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不像实证主义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那样完善、系统,影响力也较小。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不是某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地关系是一种复杂现象,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也就是说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我们研究人地关系首先需要了解自然环境,这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工作的基础。要了解自然环境,就要了解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基本情况,也要了解这些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其所形成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这些现象都是受自然科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所制约,这些自然科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都是不受人们意识影响的。另一方面,这些基本规 律也不受空间的影响律本质有什么变化,而只是各要素的强度不同,相互作用与影响也随之变化,故各地自然地理综合特点出现不同。
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的研究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因此,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单纯的社会科学研究有所不同。其中有些现象,如自然地理方面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现象,就应采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某些具有区位规律性的经济、社会现象,就可采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而人文地理学中那些文化历史方面的人文现象就无法用实证主义思想方法,正是因为人的思维与行为主现性强。所以,只有采取人文主义方法论。可是,在人地关系的研究中,人与地是不能分的,而人与地又需采用两种思想方法,那么在一个系统中如何处理呢?这使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又碰到了难题。目前,多采用结构主义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可是研究中的人的行为如是“任意”的就无法研究了,就需要强调其中的人受某种主导因素影响而趋向某类行为。因此,现在结构主义思想方法多应用于福利、财富分配、犯罪、居住等社会问题方面。
以上情况表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内容十分复杂,所以目前难以用一种研究方法全部解决,不得不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这可以说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特点,也是其难点。每种研究方法只能适用某些方面,都有其局限性,正因如此,将来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吴传钧主编.人文地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李旭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6]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北京:商务印书馆 [7]吴传钧.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 地理研究 [8][英]约翰斯顿.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商务印书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14

    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词源有「爱与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广义的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具体定性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在古代东方是没有哲学概念的,哲学一词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使用中常常与处世学问、宗教信仰、统治术、权谋术、易经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