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企业管理越来越多,一线工人越来越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一、一线工人主要是工资太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太少。二、另外管理层外行太多,指手画脚自已为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工作方式,造成了一线工人非常反感,或直接跳槽。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管理和被管理者比例达到1:3,这是多么可怕的比例。三、管理层工资高于一线工人同级别的60%以上,甚至翻倍,特别是年终奖,一线工人能拿到4万就阿弥陀佛了,但是管理层最少也的10万,高层能拿到50、60万,甚至上百万。在九十年代,我在车间当技术员时,一天接了上上级领导打错了的电话,让我们财务去拿年终某厂领导的奖金5千元,当时我们一线工人年终奖80~120元,牛逼啊!这就是说为什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几个主要原因。

看你怎么定义“管理”这两个字,如果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的都算“管理”,那这个说法成立。

其实并非管理者越来越多,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工人”这个职业。

①缺乏晋升机会

一个人能够升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超凡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另一个是良好的上层基础。

作为工人而言,注定晋升路线是狭窄的,不同于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常常和领导“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表现不错,领导都能看在眼里,并且如果为人聪颖机敏,很快便能获取提拔的机会;相反如果做工人,表现给谁看,只能依靠在一线超凡的本领强行被提拔!

②工作环境不好

大部分工人都是体力贡献者,这意味着个人的不可能替代性很差,并且工作环境不好。长年累月干下去还会损害身体 健康 ,并且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谈及自己职业时,也并不是一个很光鲜的职业,可能不会被歧视,但也不会另眼相待。

譬如一个月薪3000的老师,和一个月薪 5000的工人,去相亲,女方会青睐谁?

③有一定的工作风险

不管是在化工厂、机械厂或者野外从事一线工人,不可否认都会存在工伤的可能性,早些年时我曾在一线待过一段时间,就听闻过学长意外死亡的事情;并且在2012年时,还有一位同学被化学物品腐蚀,贯穿了脚掌,住院了大半年。

④成长缓慢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做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机械性的工作,很难在其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结果往往是干1年工人和干5年差不多,区别仅仅是后者更加熟练。

所以往往一个人做工人,刚开始工资5000甚至更多;另一个人从事其他工作,刚开始3000,。但几年之后,工人工资变化不大,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工资越来越高。

总结:目前国内工人工作环境不好,安全隐患多,工作强度大,晋升空间小,成长幅度缓慢,收入和付出不呈正比,这都是导致一线工人少的原因。

企业本身就是为了生产,而现今 社会 因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而身为管理者从未因劳动力解放而进行淘汰,淘汰的都是基层工人,相对旧的体制也给领导阶层太大空间,定员配属虽在改,但难改其本质,套句俗话说“容得下工人为啥容不下我”高高在上已成恶习!并且领导层来往接触颇多,管理层难有勇气下手,除非与领导对着干的有矛盾者,就如人身的腐肉难割舍!例如:铁总,领导职位设置太多,下属集团公司多个,集团公司分公司更多,下辖站段、车站等太多公司,而站段下辖车间多个车间,车间下辖班组,管理人员比牛毛还多,1个班组管理人员至少1人,1个车间十几二十人,站段各科室,科室与车间级别等同,至少十几二十人,一个站段管理者略计1500人左右,而站段在职也就4、5千人,平均1人管理3人,企业怎能有效益?并此种管理模式存在多年,工人不满没有用!领导并时常威胁“不好好干…下岗!”只能低头,不然下岗干啥?地无一垄,田无一寸,唉!职低人言贱!只能暗自下誓,下辈子别当他妈工人。当不上领导也要当农民,就别当工人!

有时候感觉也是对的,在工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智造的大背景下,一线工人数量肯定是越来越少的。

远的不说,就说我上一家公司,作为一家上规模的饮料公司,年产能达到10亿元,真正的一线工人也不过百十来人。就更不要说富士康这样的庞然大物了,用工数量与前些年相比都是在明显的减少。

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得益于 科技 的进步,加上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促使工业自动化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对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很多机械设备都是通过电脑控制的,根本不需要人去手动,需要的也是那些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

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普遍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一线工人的基数已经没有原来大了,再分摊和稀释,那你在工厂你看到的一线工人就更少了。

简单来说, 我们已经过了吃人口红利、靠数量取胜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

工人的数量是呈现这样一个下降趋势,那么这就必然导致有一部分人从事服务业或者其他工作。 而管理人员是不是增多了?我们需要给一个定义,按照德鲁克的说法, 管理者不一定是带团队的人,而是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了技术人员和许许多多的专业人士,像科研人员,工程师,教师,医生,律师,健身教练,美容师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成是管理人员,就更别说在办公室里做的那些职能管理人员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管理人员肯定是明显增加的。而德鲁克又给出了一个特别关键的定义,那就是 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就看他有没有愿景和使命 ,这个看上去好像有点虚,但是对于现代知识型 社会 来说,一点都不虚。

在德鲁克眼里 ,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因为他心中有蓝图和愿景 ,这是管理者和普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的本质区别。

所以无论是发展趋势,还是从一定高度上看待这个事情,这都是正在发生的,我们只有去迎接他,拥抱他,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多,一线的员工却越来越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就职业发展来说,每一个人进入职场发展都想拿更高的工资,坐上更高的位置,获得一定的权力,每个人都想竭尽全力的往上爬,所以最终出现的结果便是,想往管理层爬的人越来越多,而底层的工人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离开了工厂。

有的工人可能是因为自己每天干的活很多,但是挣的工资却很少,他们感觉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所以在综合考虑之下,他们就想出去找寻其他的出路;还有的工人是在工厂干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看清了工厂工作的本质。他们认为,即便是自己一直在工厂里面干,即便自己工作再辛苦、再踏实,他们也不过是一个打工的,他们无法改变自己作为基层人员的一个实况。而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虽然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并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的工资却是员工的几倍,而且他们每天只需要做在办公室里动动电脑,动动脑筋就可以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随着 社会 的进步和 科技 的进步,很多的员工也开始慢慢的醒悟了,有的员工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重复的工作当中去。以前是为了生存,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工厂打工,然后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多加班挣点钱。但是现在选择多一些了,他们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他们想换一种工作方式,换一种活法。

所以我们就看到有很多的工人从工厂离职以后,他们就会选择去外面送外卖或者是跑滴滴,还有的人会跟着一些装修师傅搞装修。他们这样做之后,时间会显得更加自由,同时他们还可以趁着这个时间多和别人去沟通和交流一下,去发现新的机会。

当然除开员工的主观选择以外,也有一些外部的因素或客观的原因也促使一些员工离开了工厂。比如:很多工厂引进了机器人,很多老板都算过一笔账,一台小型机器人的成本是三五千块钱,一个工人每个月的成本也是三五千块钱,但是每个月还要给工人交社保、给员工发各种福利,同时工人还不好管理,工厂还需要招聘管理人员。所以综合算下来,工厂老板就会觉得招聘工人很不划算。他们买一台小型机器以后,或许两个月就可以把机器的成本给赚回来了,此时工厂只需再招一些维修人员去维修机器就可以了。机器的工作年限有限制,用久了直接报废重新买新的就可以,反正机器的成本早就出来了。

当然现在年轻人的想法和以前人的想法也不一样了,现在年轻人都追求自由,追求被别人认可和尊重。同时,现在年轻人的选择也更多了,当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去工厂干那些单调且枯燥的工作了。而现在留在工厂里面继续干的一些工人,要不就是年纪比较大的一些人,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暂时先待着;要不就是一些已经习惯了长期在工厂里面干的人。他们年龄大了,自己也不想出去了,他们就想着在工厂里面再干几年,等到他们退休以后就可以直接拿养老金了。

至于好不容易爬到管理层的一些人,他们自然不想轻易的离开这个位置,只要公司不赶他们走,或者公司不裁员,他们就会厚着脸皮或者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留在公司的管理岗上。

即便有的时候,他们一个人管三个人或管两个人他们也愿意,只要公司愿意给他们发工资,至于说管理成本高不高?管理有没有效果,那是公司的事情,很多管理人员并不会去考虑这些经营层面的事情。

人类的进化,是从体力到脑力的进化。这种进化的表现,就是从单纯使用人的体力到使用自然力(动物和自然活动)和工具机器替代人的体力。

社会 的进化,是人与人之间从残杀(1)到盘剥(2)再到合作(3)再到关爱(4)的进化,其中,第四关爱阶段,人的体力基本由工具机器替代。

企业管理与一线工人的存在,意味着 社会 处于盘剥与合作阶段,这是 社会 进化在第三第四阶段的特征,企业管理还残留盘剥他人劳动的成分, 社会 生产未完成工具机器的替代,所以由一线工人的体力操作。

若企业管理越来越多,意味着 社会 生产的退化,也意味着 社会 关系的退化,这与人和 社会 的进化路线相悖离,也是一个 社会 出现退化的必然表现。

一线工人主要计件类型工资太高,而计时类型工资不高,管理层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朝九晚五,还有节假日。

所以计时工人都想做管理,因为要给他们做计件他们做不过别人。一般计时工人都是做没有技术含量的短期工,所以他们的工资偏低,所以他们只希望做个管理能增加点收入,但是他们却不愿做计件类型的工作,主要是新人手脚慢,经常做错返工高。

而计件工人都是长期工人,他们做事效率高,返工少。

所以很多人说企业裁员都是裁工人不裁管理,其实裁的都是拿计时工资的短期工。

如果裁拿计件工资的管理,是的你没看错,基本所有管理都是计件的。而如老板裁员裁掉这些管理,企业将面临倒闭。但是管理的计件跟工人的计件方式不一样,是以考核制来计算的,比如以生产一线的工作任务的完成进度来考核,以销售额度来考核,以顾客投诉率来考核,以利润来考核。

~所以说不要拿计时工资的工人去跟拿计件工资的管理比,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感觉错了。

没把技术蓝领、行政蓝领、业务蓝领当基层看,认为他们没干活、坐办公室、占便宜了。

这思想三十年前一点也不新鲜。如今大量残留,只能说明民众从小农小商小作坊转向大工业化之路尚属遥远,一个观念,会影响几代人的。

说话很直,勿责。

这是因为时代环境变化造成的感觉,具体看法如下:

1.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多,有可能是企业越来越臃肿。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一线工人肯定非常少,甚至没有工人的概念,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

3.利用互联网链接用户服务用户的企业越来越多,比如谷歌等,一线就没有工人。

4.未来,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一线工人也将越来越少。

看你怎么定义“企业管理”这四个字,如果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的都算“管理”,那这个说法成立。其实是从发起人“法人‘创业出一片新天地产业,管理好这一片产业“管理”这两个字,

管理首先要到基层实践一段时间,有了实践经验丰富就有资格坐在办公室寓教于乐学管理技术一边实施安排的工作管理任务明细表,让老总点击电脑就能看到产业状况,过去是人工汇报,现在是电脑代替人工完成,

其实并非管理者越来越多,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工人”这个职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做工人

①缺乏晋升机会

一个人能够升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超凡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另一个是良好的上层基础。

作为工人而言,注定晋升路线是狭窄的,不同于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常常和领导“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表现不错,领导都能看在眼里,并且如果为人聪颖机敏,很快便能获取提拔的机会;相反如果做工人,表现给谁看,只能依靠在一线超凡的本领强行被提拔!

②工作环境不好

大部分工人都是体力贡献者,这意味着个人的不可能替代性很差,并且工作环境不好。长年累月干下去还会损害身体 健康 ,并且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谈及自己职业时,也并不是一个很光鲜的职业,可能不会被歧视,但也不会另眼相待。

譬如一个月薪3000的老师,和一个月薪 5000的工人,去相亲,女方会青睐谁?

③有一定的工作风险

不管是在化工厂、机械厂或者野外从事一线工人,不可否认都会存在工伤的可能性,早些年时我曾在一线待过一段时间,就听闻过学长意外死亡的事情;并且在2012年时,还有一位同学被化学物品腐蚀,贯穿了脚掌,住院了大半年。

④成长缓慢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做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机械性的工作,很难在其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结果往往是干1年工人和干5年差不多,区别仅仅是后者更加熟练。

所以往往一个人做工人,刚开始工资5000甚至更多;另一个人从事其他工作,刚开始3000,。但几年之后,工人工资变化不大,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工资越来越高。真是人比人 气死人。比来比去越比越苦恼的笑。

总结:目前国内工人工作环境不好,安全隐患多,工作强度大,晋升空间小,成长幅度缓慢,收入和付出不呈正比,这都是导致一线工人少原因。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从长计议思考(工农兵学商)要懂得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兵不安,无学者无 科技 进步,无商不活原因。远见卓识了解人生,人们的正确思想是从 社会 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来的,智慧是从阅历中得来的。做好事越做越吃亏!无非吃亏在当下 社会 规则的经济利益关系之间上,一心为人民服务造福自己未来的,就是多吃亏,多奉献,多为人民服务,这是超自然力量的法理,也是做人的真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