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近期英雄人物的事迹

大家帮忙想一想,就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各个领域的英雄模范人物,如~
杨立伟,聂海胜,钟南山~
要详细的事迹,大约五六个吧,今天晚上就要,拜托大家了!~~~

航天英雄杨利伟 http://www.hldxxx.com/html/2005-05-29/42.html

钟南山:“先进共产党员必须首先是本行业尖子”

钟南山,一个说起来让13亿中国百姓都为之感动的名字。在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如今,对非典的恐惧已在人们的心中一天天淡去,但钟南山的脚步没有因此而停歇。他说:“很多本行业的尖子也许不是共产党员,但先进共产党员必须首先是本行业的尖子。”为此,他矫健的身影仍旧一如既往地活跃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虽然68岁的他已不再年轻,但他正用青春的激情谱写着当代共产党员的华彩乐章。

为理想不停步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从医以来,获得了不少的科学成果和社会荣誉,成为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

事实上,在非典暴发前,钟南山已经是亚太地区呼吸疾病界“声名显赫”的专家,但他从不满足于所谓“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世上没有不收病人的医院,也不能有不看病人的医生,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这样的理想信念在他早年留学英伦时就已经奠定了,正因为如此,即使他在海外求学时期遇到了很大挑战,他也用非凡的毅力取得骄人的成绩,赢得他人的尊敬,找到了他今后的人生之路。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充满抱负的他刚到英国,就被浇了盆冷水。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弗兰克教授当时也不了解中国,不信任钟南山,原本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8个月做不出什么成绩,就要自找出路。钟南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医生、为祖国争口气!

在一次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中,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钟南山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钟南山的拼搏精神,不仅使他在留学期间取得多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以及在英国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而且让外国同行改变了对中国医生的看法。当他完成两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克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就这样,早年的理想信念伴他走了大半辈子。

为病人不停步

总是不会按时下班的钟南山,那天又晚走了。他收起东西走进电梯准备回家。可几分钟后,钟南山领着一个重症病人匆忙走了回来。他嘱咐他的同事梁建新说,病人脸肿了,病情严重,需外科紧急放管。直到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妥当以后,他才走开。晚上九点多,他又亲自打电话过来询问那位病人的情况。梁建新告诉记者:“那时我刚来呼研所工作,对钟院长(钟南山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还不了解。心里想,一个院长亲自嘱咐治疗,肯定是他的什么熟人或亲戚。可事后当我问及病人时,病人根本不知道钟院长是谁,他们说就是在电梯间碰到一个人,那人就急忙送我上来了。”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黄燕玲,一说起钟南山,她的声音就哽咽了。黄燕玲的两个孩子先天性肺部发育不良,导致肺部容易感染,孩子几乎一直在住院。她四处求医无门,几次想到自杀。后来,她通过家庭杂志找到钟南山。钟南山首先消除了这位母亲的悲观心理,并成功治愈了她孩子的病。黄燕玲说:“钟院长真是很负责任,每次听诊都是近距离听上十多分钟。每次看病都像是第一次看。他还处处帮我想办法节省医药费,他在我们全家人心中是英雄,是亲人!”呼研所的同志们都说,像这样的事例几乎天天都有,在我们眼里已经很平常了。

“多少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周三查房,每周四看一天门诊,他就是一个为病人不停步的人!”如今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挂钟南山门诊号的病人已经排到了2007年。当记者问及这件事时,钟南山不但没有半点骄傲,反而很内疚地说:“号挂到2007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看门诊要挂号的人都是老百姓。如果是病情严重的,恐怕都等不到2007年了。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生啊!”对病人的责任心使他甘当人梯。10多年来,钟南山无论是担任研究所所长,还是医院院长、学院院长,走到哪,就有计划地建立起人才梯队,就像一名园丁,不停地播种、培育。

为科学不停步

2003年抗击非典战斗中,钟南山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当有关权威机构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衣原体,并建议对同类病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钟南山没有在权威面前迷失方向。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可能是致病的原因。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引下,钟南山和他的研究团队日夜攻关,终于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即“三早三合理”(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为广东实现非典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做出了贡献。

钟南山对科学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对科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为业界人士公认。呼研所副所长陈荣昌,既是钟南山的学生也是同事。他回忆起钟南山创办呼研所初期,尽管当时条件不好,但钟南山什么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每一次实验他都亲自去做。他对国际医学界发展触觉相当敏锐,这也使他成为国内最早用分子生物学来解决呼吸疾病的专家之一。非典过后,钟南山继续参与主持SARS过后数据库建立的工作,SARS疫苗、试剂的研发,并总结救治原则,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判断SARS的起源、病毒流行规律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我认为一名先进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是本单位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很多本单位的业务尖子可以不是党员,但先进党员一定要是本单位的业务尖子。”钟南山始终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15
  在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期间,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次听到这句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在不同的时间。他们在向灾民奉献爱心的时候,都默默署上了同一个名字:“微尘”。而今,这普普通通的两个字变得如此之重,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美好的情感与希望。

  对于这个名字,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再熟悉不过。在他们的记忆中,“微尘”曾在非典时期捐款10000元;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5000元。但这位捐款人到底是谁,仍是个谜。有人透露说,“微尘”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不值得称道。这次也只是想向灾区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微尘”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媒体甚至公布了热线电话,希望市民能够提供有关“微尘”的线索。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最终找到“微尘”,只有一个自称是“微尘”的朋友的人来电话说:“微尘”拒绝露面,而且不让他(她)的朋友透露有关他的信息,只想要大家记住“微尘”这个名字,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公益事业。

  一粒“微尘”,掀起了博大的爱心狂潮;无数“微尘”,汇成了爱的真情海洋。无数默默无闻的青岛人在这场跨越国界的爱心救助中,将善良、热忱的秉性进行了完美的演绎和诠释。这,是一种凝聚的力量,是一种文明的注解,并将铸就我们城市品格的一部分。

  蹬车56年,支教18年,如今白芳礼老人的支教事迹激励学子、感动中国。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参考资料:www.cctv.com/news/special/C15022/01/ 38K 2005-12-10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12-17
聂海胜,钟南山
第3个回答  2005-12-14
聂海胜,钟南山
第4个回答  2005-12-18
聂海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