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这本书的介绍

美食家这本书的介绍

《美食家》,它的思路非常的清晰。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虽说没有多少写苏州文革时的动荡不安,但是小小的事迹被一根无形的线连成一片。只讲述了小小的苏州资本家李自冶在旁人的眼里一步一步走上“美食家”的道路;从人尽厌恶的“馋老坯”变为受人尊敬的“美食家”。虽然李自冶没有自诩是什么“美食家”,但他在四十年不安稳生活中,积累了吃的经验,机缘巧合下被人尊称为“美食家”。

因为李自冶是资本家,喜欢“品尝”美食,作者恰到好处地介绍苏州美食,什么“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咏斋去买野味,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到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到玄妙观里去买油氽臭豆腐干”。短短的几句话,便将苏州的名小吃点了出来。现在读来,哈喇子便又不听话地涌出嘴角。当然,我努力咽下,继续品味书中美食。

我很喜欢作者笔下的李自冶,虽没怎么说他“噬吃如命”,想到他的样子,我便想起了孔乙己,不是说他有孔乙己那样不愿与工人为伍、清高的样子。只是让我想说,他是有点特色的资本家,应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资本家。虽说好吃的人总是顾嘴不顾身,但他应该属于与这种与这句话“沾点亲,带点故”的吧!“整年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袍大褂,都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忘记’在澡堂里。”这便是书中的原话。为什么这样说,只是因为他是从“野鸡大学”毕业,他好歹手中有一张文凭,为了凸显自己是读书人,便穿起大袍,他别的可以不念,唯独食谱不可缺少。所以每每朋友聚会,他都会在餐桌上讲起“吃的学问”。不知作者是否是这样想的,这只是我的猜测,不必当真。读完这本书,我不由的小小佩服一下朱自冶。到哪都能讲学问,当然学问便为吃。读到文革时,我不由得抹了一把汗。朱自冶哪能凭票吃饭,这不是对不起他的肚子嘛。这不,书中就这样写道“那个颇有气派的肚子又瘪下去了,红油油的大脸盘也缩起来了,胖子瘦了特别惹眼,人变得象个没有装满的口袋,松松拉拉地全是皮。”虽然他得到沾一点关系的高小庭那“不得已”的帮助,得到了三分之一板车的南瓜。原本可以得到半板车南瓜的朱自冶,为何却得三分之一半板车的,那就坏就坏在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可不是,在去拿南瓜时,不久又做起了美食的学问。这任谁听了,都觉生气。

最后,朱自冶靠吃成名,朋友们组织的烹饪学学会成立,他也就理所当然的成就美食家。在着起伏不定的时代里,也并不足为奇。作者说是莫名其妙,那就让他莫名其妙吧,这不是吗?
执笔写来,竟不觉写成如此。细细想来,我是喜欢朱自冶,还是写这本书的陆文夫先生。我清楚的明白,文章往往能明明白白体现作者内心所想的东西。即使不完全是,那或多或少都会靠点边。众所周知的是,“美食家陆某某”在某个地方继续品尝着美味,继续写着繁琐不乏的轶事,继续品味身边故事。

小说在人物称号的处理上也很讲究,“美食家”一词令人叫绝,它不但概括了朱自冶的最大特点,而且“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另外,“好吃”和“吃福”是两码事的分析也头头是道,让读者点头称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5
美食家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
吃喝小引/零零壹
与我有涉/零壹壹
快乐的误会/零叁壹
鸣鼓而攻/零伍壹
化险为夷/零陆柒
人之于味/零捌肆
南瓜之类/零玖伍
殊途同归/壹壹壹
士别三日/壹贰玖
吃客传经/壹肆伍
口福不浅/壹伍玖
巧克力/壹捌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