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33网校

如题所述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迁及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目的有本质区别。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文化性格或文化模式,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关系到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其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一种理想,它同社会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按照价值取向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按照教育性质分为:传统教育目的和现代教育目的。
  《大学》中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同时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古代西方:“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境地”――柏拉图
  三、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得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7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