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版本哪个好?

水浒传100回本 120回本和140回本哪个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满意,谢谢采纳~~~~~~ 关于《水浒》版本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曾介绍了四种重要的《水浒》版本,并指出金圣叹自称的"贯华堂所藏古本《水浒传》七十卷"是假话,实际仍是百回本删削而成。这就纠正了胡适对于金圣叹的误信。另外,他还根据《水浒》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疏密等,将《水浒》分为"简本"和"繁本",并认为"文词蹇拙"的百十五回简本"盖近"《水浒》原本,其"成就殆当先于繁本"。胡适对于《水浒》版本研究,用力甚勤。其《水浒传考证》与《水浒传后考》研究版本的结论是:元朝尚无《水浒》;明初出现了"原百回本水浒传";弘治、正德时期,另有一种七十回本《水浒》,乃据"原百回本"重新改造而来,大致同于后来的金圣叹本;嘉靖时期,郭勋刻百回本《水浒》,大概是用七十回本修改原百回本;明末,杨定见、袁无涯编刻百二十回本《水浒》,采取李卓吾百回本而加入"征田虎"和"征王庆";到金圣叹才有七十一回本出现;金本通行后,其他各本皆渐稀少,于是书坊遂把原百回本的后半部抽出单印,名为《征四寇》。后来,胡适又作《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参酌鲁迅等人的见解,对上述说法略作修正,认为金圣叹本实据李卓吾百回本删节而成,并承认《征四寇》是从闽中坊贾删节的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四回本等中节录出来的。至于,简本与繁本的先后问题,胡适则认为"鲁迅先生所举的理由,颇不能使我心服"。自然,他是认为繁本在先的。郑振铎《水浒传的演化》对《水浒》版本演化的研究,前文已述。兹将他所作的版本演变示意图,略加变化,予以介绍:南宋·最早的祖本→(?)宣和遗事(节本)→元·施耐庵本→元明之间·罗贯中本(二十卷)→嘉靖·郭勋(?)改编增订本(一百回)→万历·余象斗增订全本(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天启崇祯间·杨定见编定全本(一百二十回)一顺治·金人瑞删本(七十回)一乾隆·后水浒。今天看来,其所说的"祖本"、"节本",及元代"施耐庵本",皆不准确;至于说元明之间的罗贯中本是"今本《水浒传》之所从出",亦属推测。但是,他说"嘉靖间郭勋将罗书重加润饰改编,大异其本来面目","又加入征辽一节,共应百回";又说"万历间余象斗又取罗氏原书刊行,同序并加入郭氏所增的征辽一节,和他自己所增的征田虎征王庆二节"等等,这些说法还是甚有见地的。   孙楷第《水浒传旧本考》(载《图书季刊》1941年第4期,收入《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认为《水浒》繁本当先于简本。他说:"《水浒传》自明以来行世者有数本:一叙事详,其所演有征辽而无征田虎王庆事。今见百回本是。一文字极略,即从百回本节出其所演于征辽外更增入征田虎王庆事。今见百十五回百十回诸本是。一即百回本增加二十回,此二十回演日虎王庆事虽据百十五回等本,而文加藻饰,顿异旧文,今所见袁无涯刊本百二十回本是。一为删定本,即金圣叹七十回本。此四本中要以百回本为近古。"他还以明韵安刊大涤余人序本百回本《水浒》为据,推测《水浒》旧本当为词话,而《水浒传词话》当为元末南方书会所编,这从百回本《水浒》杂有吴语越语之例可知。不过,他又说:"今行百回本《水浒传》,以文论非纯粹译方文学,亦非纯粹北方文学;其书底本固不可谓纯属北客寓南者所作,亦不可云纯属南人所作,乃自南宋以井南方书会递相传授肆习之本。其最后成书当在元末。其易词话本为说散本,似在明熙、宣之后,正、嘉以前.今行百回本《水浒传》,当自明嘉靖时郭勋本出。"这些观点曾为后人在不同程度上采信。   赵景深《水浒传简论》(载《国文月刊》第73期1948年)颇赞同孙楷第上述观点,并进而指出:"明科中晚叶还有《水浒传词话》普遍地流行着。"对于金星叹本《水浒》,赵文认为这是圣叹"托古改制",并解释其结尾所添的恶梦,说:"他用嵇康来影射张叔夜,因为嵇康的字正是张叔夜的名,而张叔夜字嵇仲,首字又是嵇康的姓。正史上正说的是张叔夜擒其副贼,所以让卢俊义做梦,不叫宋江做梦了。"这一见解可谓新颖而恰切。   建国以后至五、六十年代,《水浒》版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简本与繁本的关系、《水浒》版本的流变笔问题。   关于简本与繁本的先后,当时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简本先于繁本。何心《水浒研究》第三章《(水传)的版本》,胪述了《水浒》的繁本、简本、残本及佚本,并根据百十五回简本的回目拙劣幼稚、书中任伺人讲话都用"日"字,书中有几处文字反比各繁本为多等证据,推断它是现存各本中成立最早的本子,最接迈原本。其二,简本出自繁本。郑振铎在三十年代所写的《水浒传的演化》中曾认为万历年间闽刻简本百十五回《水浒》等出自于罗贯中原本。但1954年,他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全传》所写的序言中又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闽刊简本出自于郭勋所刊的百回本,只是它们"把一百回本的原文大加删节,又平空添入'平田虎、王庆'的故事,这就成为所谓'文简事繁'其三,简本、繁本自成系统。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认为,简本、繁本,原则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实难以考定出究竟是由"繁"删简,还是由"简"来润色成繁。   关于简本与繁本的异同。何心《水浒研究》第四章《简本与繁本的不同》仔细地比勘了百十五回简本与百回、百二十回繁本,指出它们在回数、回目、众英雄名号、情节、文词诸方面的出入,这对于认识简本与繁本的异同,颇有便益。   关于版本的流变。何心《水浒研究》第五章《(水浒传)的演变》,认为《水浒》中征辽、征田虎、征王庆三段,皆为罗氏原本所固有,并非后人增插。据他的研究,《水浒》的演变,可以简单地图示如下:元末明初·罗氏原本(百十五回?)→"全传古本"(百二十回)→"原百回本"(署名编者为施耐庵、罗贯中)→嘉靖·郭勋修改编订"原百回本"→万历·建阳书贾删节"全传古本"而为百十五回本(熊飞序刻)或百十回本→万历三十年之后·容与堂刊百回本、四知馆刊百回本(皆修润"原百回本"而成)→崇祯初年·袁无涯刊刻百二十回本(以郭勋刻本为底本,吸收、加工征田虎与王庆故事)→崇祯末年·金圣叹删改本(七十回)→清朝·《后水浒》(即《征四寇》,取自百十五本后半部)。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对于各种《水浒》版本也作了细致考察,认为明初极少有关《水浒》的记载,到了明中叶郭勋刊本出现后,才有了多种刊本的盛行。在刊本出现之前,已增入征辽故事,并扩展为一百零八人。郭勋刊本,是今知最早的本子,似属繁"本系统。在郭本后,百回本等未续出之前,福建书商刻出属于"简"本系统的一些刊本,开始增入田虎、王庆两部分。然后,杨定见的百二十回本,又吸取了闽本的田、王部分。这多种版本可以定为"繁"、"简"、"综合"三种不同的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水浒》繁本和简本孰先孰后的问题,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是"由简人繁"说。聂绀弩《论(水浒)的繁本和简本》(《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认为:"简本在先,繁本在后,繁本由简本加工而来",并指出:"繁本出于简本,也并非说老百回本出于现存的某一个简本。繁本所据以加工的那种简本,可说现在已经没有了,也可说现在还未发现。那种简本当是嘉靖以前的、和一切有年代可考的现存简本的祖本或祖本的祖本而且又高于它们的一种本子。"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见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认为百十五回本渊源极早,当为简本代表,并疑此本以前另有未增人田虎、王庆的百回简本。何满子《从宋元说话家数探索(水浒)繁简本渊源及其作者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也认为"以《水浒》的故事系统完整的本子来说,简本形成在前,繁本集撰于后。"   一种是"删繁为简"说。王根林《论(水浒)繁本与简本的关系》(《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将现存最早的繁本《天都外臣序本》(简称《百回本》)与现存最早的简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传评林》(简称《评林本》)加以比较,"发现《评林本》是当时书坊庸贾为牟取利润而将《百回本》删节而成。由于在删节时粗制滥造,故书中保存着许多脱胎于繁本的痕迹"。文章还指出,百十五回简本晚于《评林本》,不应以它为依据来论证繁本与简本的先后关系。张国光《鲁迅以来盛行的(水浒)简本"加工"为繁本说的再讨论》(见其所著《(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追溯了"由简到繁"说和"删繁成简"说这两派的源流及其基本论据,也认为简本系由繁本删节而成。傅隆基《从"评林本"看(水浒)简本与繁本的关系》(《水浒争鸣》第5辑),将"评林本"与"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加以对照,认为"评林本是就百回繁本删略、省并、'增补'(增补了田王故事)而成"。刘世德《论(京本忠义传)的时代、性质和地位》(《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2期)认为《京本忠义传》是"介于繁本和其他简本之间的一个简,它的发现再次证明了简本晚于、出于繁本的结论。   一种是"简繁相互递嬗"说。欧阳健《(水浒)简本繁本递嬗过程新证》(《文史》第15辑,1982年)认为:"只有以辩证的观点把《水浒》不同形态的版本之间的关系看成为一个密切相关而又相互递嬗的发展过程",才能对版本的演变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阐述。他认为,《水浒》的简本和繁本的相互递嬗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为"去田、王而加辽国"之繁本;第二阶段。由"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繁本删节为"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第三阶段,添加改造后的田、王"之繁本产生前后,出现了"插增旧本田、王部分"之简本。一种是"繁本和简本的先后问题难以断定"说。马幼垣《呼吁研究(水浒)简本意见书》(《水浒争鸣》第3辑)认为,若是研究版本演革、成书演易等,在未尽看现存各种重要本子,详作比勘之前,谁都无资格下结论。在《排座次以后水浒传的情节和人物安排》(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第6期)一文中,他又说:"纵然田虎、王庆部分晚于包括前七十回、招安、征辽、征方腊的百回繁本,也不等于简本中与繁本相当的部分尽皆后于繁本","故证明若干部分晚出,并不等于其他部分非晚出不可。另外,学者们还就《水浒》的祖本及金圣叹是否腰斩过《水浒》等问题,展开过讨论。关于《水浒》的祖本。张国光《(水浒传)祖本探考》(《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认为明嘉靖间郭勋刊刻的《水浒》就是各种《水浒》版本的祖本。李骞《(京本忠义传)考释》(《明清小说研究》第1辑)认为《京本忠义传》是《水浒》诸种版本中唯一的祖本。竺青、李永祜《(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认为明高儒《百川书志》所记的"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忠义水浒传》是现知所有明代《水浒传》版本的祖本。周继仲《容与堂刻百回本(水浒传)应当为(水浒传)祖本》(《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则认为在目前郭勋刻本《水浒》残缺的情况下,容与堂本是最能体现真正古本面目的本子。   关于金圣叹是否腰斩《水浒》问题。金圣叹腰斩《水浒》为七十回本,这在学术界几成定论,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异议。王珏《〈水浒传〉版本之谜》(《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即认为不能把七十回本与金圣叹伪托古本看成一回事,金圣叹之前确有七十回本。周岭《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说质疑》(《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认为,"腰斩问题成为'定'说的根据,全属悬拟之词",金圣叹并未腰斩《水浒》,他所批改的七十回本《水浒》确有所本,它就是嘉靖时人腰斩郭勋百回繁本改写而成的本子。对此,王齐洲《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无可怀疑--与周岭同志商榷》(《江汉论坛》1998年第8期)指出周岭用来否定"腰斩"说的证据不是新材料,这些材料的可信度较低,而且他对材料的理解也存在问题,因此并不能推翻"腰斩"说。崔茂新《从金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则从金圣叹评本《水浒》内部寻找证据,证明金确实腰斩过《水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5
《水浒传》流传很多版本,通行的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   对于版本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在七十回以后涉及的有关诏书、表文、文告中所署年月,均相同。如宋江破辽后,两种本子都有“宣和四年冬月”的诏书(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水浒传》百回本),宋江破方腊后上给朝廷的表文署“宣和五年九月”(百回本九十九回,百二十回要百十九回)。而百二十回本“征田虎”“征王庆”二十回(第九十一回到一百十回)故事,却根本没有留给活动的时间,矛盾很显然,明代万历间有《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的本子,明标“插增”,可见是后人补写后硬插进去的。   至于七十回本,研究界也早已考定为清人金人瑞(圣叹)所删改,并不存在删改者所宣扬的“古本”。所以,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定型成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原貌。   今存百回本的最早版本之一,是万历末年(1610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书一百卷一百回,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书前有四篇评论文字①,正文有眉批、行间夹批和回末总评,每回前附有两幅颇为精美的木刻插图。这个版本上,没有署名作者名字。如果向楼主推荐的话,可推荐此版本的《水浒传》(见附图)。1990年8月版,768页,精装,内附18幅精美彩色插图,定价59.00元。
第2个回答  2017-09-17
没人关注删了!
第3个回答  2013-09-15
1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