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讲普通话

如题所述

”这个答案很无聊,对,我只能用这种无聊的答案对付这种无聊的问题。在我记忆中第一次问这个问题的人是一个军人。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四年级,学校在准备运动会的仪仗队表演,从部队请来了给我们训练的大兵。大兵和我们这些小娃娃处的都不错,训练之余我们就聊天攀谈。就是在一次聊天结束时,这家伙不知怎么忽然冒出这么一句来“你为什么不讲普通话?”,还指了指学校墙上赫然刷着的标语“请讲普通话”,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我这是最标准的普通话了。”我在青岛上学的年代,普通话不想今日这么有市场,特别是在日常口语中。用普通话交流仅限于课堂上,平日里大家一水儿标准的青岛腔。我想原因有这么几个,首先那时学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普遍都不高,本身自己就不讲什么普通话,感觉也没有必要强求子女在平日里讲普通话(声明:是否讲普通话和受教育程度无关,只是很多人被教坏了,认为讲普通话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自己讲不算,还逼别人讲,这种反人类、反文化的罪行,我将痛批之);其次,在学校里,课堂上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但课下老师不会做额外的强制要求。有时上课也背不住有哪位猛哥悍姐,硬飚青岛话,用青岛话读个课文啥地。每有这种情况发生,老师总是会尽责地在最后加上一句,在课堂上请使用普通话,然后是大家一片笑声;再者,那时青岛的外来人口也不像今天这么多,大家用外祖母语交流没问题(汉语是母语,家乡话是比母语还母语,故称外祖母语)。如今同学聚会最过瘾的就是和小学同学、初中同学,语言丝毫没有收到任何沾染,大家一口地道的青岛话,还是老市南口音,倍儿有面子,你要是李沧区口音都不好意思开口打招呼。大家飚的都很High。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惹来了许多人对他的向往,所以她也成了一个“移民”城市,自从有这个城市起,就不断有外地人泊来,所以青岛人的人口构成很复杂,不过还是以山东境内青岛市区周边的居民为主。以我家来说,我都不算是纯种儿的青岛人了。我祖上是定居青岛的,以前老户口本上,籍贯写得“青岛市崂山县棘洪滩镇南万村”,那是我的老老家。祖辈从村里出来,在青岛市安了家,父辈们算是在城市里长大。之所以说我种儿不纯主要是因为我妈。我姥爷老家是日照人,我姥姥家是胶南人,所以我是青岛、日照、胶南的“混血”。放眼望一下我们家父辈们的配偶就都——不是青岛人了。复杂的人口,构成了青岛独特的语言文化。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很丰富。在大学里同学以山东人居多,我渐渐发现许多非青岛地区的方言土语,在青岛话中也有有,所以很多词语他们彼此之间听不懂,我却知道。我不是语言专业的人,对青岛话的内涵也就只见此一斑了,深了也搞不清。我个人是个喜欢方言的人,很留意不同地方不同的方言,很喜欢通过别人的口音去辨别,他们的来路。甚至注意到不同地方的人,他们讲普通话是什么样的,总结其特点,像广东、闽南、江浙人说普通话的强调电视上都司空见惯,我自己独特发现的是安徽人和山东烟台地区说普通话的特点,不能说猜得百发百中,但是一旦听出来,八九不离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方言,这些方言中隐含了各地不同的历史,我相信这其中是有文化价值的,但好像很少有人注意保护。一次在一本杂志中看到一篇论方言的文章,也长了些见识。特别是文章中提到天津话形成的历史,竟和我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不谋而合。天津话我们听起来感觉特别的幽默,很贫,我有时喜欢模仿,但学着学着就往烟台话中串,我发现两种方言确实很相近,但是没有根据。从那篇文章中知晓,天津人主要以山东龙口和安徽的移民构成,所以从我的体会来看,天津话有些像烟台话就不足为奇了。方言中不仅蕴含了历史,也体现者不同地方人的性格特征,每当你听到不同的方言总会联想到特定的生活情景,让你忍俊不禁。一听北京话,就是一副善侃胜聊的腔调,你总会想到那生活在市井之间,皇城根下,喝着大碗茶,聊着深宫轶事的侃爷们;天津话那股贫劲儿,透露着这方人的幽默和独特的生活视角;东北话,能看到粗犷剽悍和艰苦生活环境下,那种狡黠的乐观,又很滑稽;上海话透露着精明和琐碎、陕西话透着爽气和莽撞、四川话慢着透着闲适,快语透着血性……这些丰富的方言让生活变得鲜活灵动。方言绝对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悉心呵护。言归正传,说说俺为啥不常讲普通话。我不是反对说普通话,提倡都用方言交流,我是对那些蔑视方言、排斥方言者的气愤(或说生活中蔑视、排斥青岛话的那帮人。特别有一些单位领导嚣张着自己的特权,竟然拿着普通话说事儿,可笑!)首先,“请你讲普通话”我认为这是一件“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就是说是政治上的正确。普通话是一种官方语言,推行他是为了便于交流,不影响重要的事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生活失序。特别是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方言,不是所有的方言都以北方语言为基础,有些确实很难拿来交流。我有个同事江西的,据说他们那隔条河、隔座山,说话都不一定能懂。但这并不代表,这普通话多么神圣多么不可侵犯,高方言一等,只是大家约定的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推行官话和通用语古来有之。近代,在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据说当时有两种备选语言作为国语:所谓普通话和粤语,议员们来决定选择哪一种语言。据说最后以一票之差(另一说三票),“粤语”落选了,要不然我们今天一见面就是“雷耗(你好)”“返屋企”“洒洒水”之类的鸟语。其次,当下的外来者对青岛话的不齿,使我的感情受到了伤害,我故而更愤怒。青岛是我的家乡、青岛话是我的外祖母语,我对这两者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不齿就伤害到了我。现在青岛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随之膨胀浮躁,现在的外来人口,我估计要占到七成以上。青岛人向来朴实好客,并不排外,来了我们欢迎,不喜欢就请你离开。当然,在哪个城市生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免受到委屈和挫折,人在这时候往往会将这种不满投射到他们生存的环境之中,他们不敢当面指责领导自己的领导,大骂自己的上司,他们就开始抱怨,说他们谋生的城市这不好那不好,房价贵、交通不便利、吃的不顺口等等诸如此类,最后地方口音也逃脱不了干系。还有几位不会当领导的领导却会做官样,有事没事儿地就想摆弄一下自己的特权,展示一下自己萤光般的威力“口音要改改。”去你妈的,不愿意听给我滚!毛泽东、邓小平都不说普通话,伟人!普通话本来就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官话,敢说听不懂,少装孙子。我承认,我对普通话是有偏见的,不管这种偏见有多少合理成分,反正我现在是没这种想法。我认为普通话在生活中有相当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我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说普通话是一种文明行为的表现,说方言是粗俗的。虽然这没有什么道理,但人们都有这种潜意识。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官方语言,官方就代表的另一个阶层和另一种特权,这个阶层和特权有知识的人(我们认为的文明人)比较容易进入,所以就造成了人的这种认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有这种认识,当看到一位口操普通话,带着小眼镜的同学,心中很仰慕,甚至对他的出身、家庭都有着美好的想象。可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一件和品德、精神文明程度毫无关系的事情。也不知为啥,青少年成长中碰到的这类家伙行径也大都很恶心,他们喜欢口操普通话来伪装自己,从小就攻于心计,揣测俗人的心态,迎合俗人的口味,所以恶心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都向往城市的生活(其实古往今来都是如此),特别是大城市的生活,人们的出身的城市也成了划分人的一个标志。城市人意味着见过世面、时尚、不土气、思想开放等等,特别人又是一种虚荣的动物,喜欢攀比,所以那些羞于自己故乡的人不喜欢暴露自己来路。“方言”是一种是说明你来路的最直接特征,但普通话就可以消除这种差别。你很少听过北京人要刻意掩饰自己口音,那“儿”话音飚的格外高,就怕你不知道他是北京的,尽管现在北京周边地区的人们已经把北京话说得个荒腔走板;还有上海人,甚至在明知你听不懂,即便是在开正式场合的多方交流会的时候也说上海话,这个确实欠揍,为了客观期间也必须要指出来。我大学有一位同学,老家是山东某地区的,但是据说她北京有个什么亲戚,平日里说话恨不得说得比北京人儿还像北京人儿呢。语言交流以达成交流的目的和效果为准则,双方听得懂,感到舒适,我认为说什么话无所谓。在我高中毕业以前不知道青岛话外地人会听不懂,感觉发音都差不多,只是语调不一样。高中毕业后在家旁边的一家饭店打工,小饭店,老板倒是没有强制我将普通话,就是叮嘱我说话的时候要慢一点,否则外地人听不懂。那时候我才晓得,原来语调语速上的差别也会带来交流的困难。到了大学之后同学大部分是山东人和北方人,所以平日里也基本讲青岛话。刚入学那会儿,不知为啥有一种可笑的担心:周围的人都不说青岛话,语言环境没了,我会不会时间久了以后青岛话就说不标准了?我的担心最终还是落空了,人的语言机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脆弱。大学毕业时在北京和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相聚,大家青岛话相向,旁边他的一位同学说,我的口音比我那位同需要要重好多。有一段时间放寒暑假回到青岛,忽然有一个奇特的发现,周围人说的青岛话忽然变得别扭,不顺耳了。起初我以为是我就不再这个环境中,乍一回来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后来逐渐发现不对,他们说的确实有问题,他们是后来“学的”。现在的城市动辄就要搞大都市,市区的范围日益扩大,很多以前我们认为不是青岛的地方也属于青岛了,人口流动也频繁起来,很多人不甘被定性为青岛人所说的“老巴子”,所以赶紧改口。(其实现在还有什么“老巴子”不“老巴子”的,这句我们小时候成天挂在嘴边说的口头语早就不说,在我自己的口中几乎绝迹,因为周围全是“老巴子”,你说谁呢,你就是想说也不敢了。“老巴子”,是青岛人对乡下人的蔑称,后来发现“巴子”一词来源于上海话)。工作后,我硬朗的作风依然没变,在单位进进出出的还说青岛话,开始没有发觉有什么不对,因为太习惯了。后来渐渐发现了问题,竟然有人看不顺眼,至于原因前面说了好多了。我最气不过的是个别领导,又不是交流工作,工作之外不自觉说两句青岛话也有意见,忘了他自己在哪儿了?凭什么决定我要选择什么话和你交流,你以为你谁?特权耍惯了,这事儿也他妈想做家长。当然我也不是硬朗到不可收拾,只是对干预我私下生活的人看不惯,现在说普通话多多了。在公司至少和领导还是将普通话的,毕竟是工作,他们也好这口儿。和公司外的人交流一水儿全说普通话,这也是我的原则。不过在山东境内例外,要看对方普通话的水平,根据情况而定。有时你说对方也逼着自己说,但是说出来的那话,让你浑身不自在,对方自己也肯定不自在。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尽量让大家都回归到正常人。其实说普通话也是个习惯,现在讲的多了,有时别人和我将普通话,我也不自觉地变普通了。我说青岛话最本真的理由就是,这是我最能熟练驾驭的语言,我的喜怒哀乐,只有用这种语言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他的语言都不行。我也想让出现在你面前的我是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发下别人并不太在乎。其实,你仔细观察一下,那些乐于,不羞于说自己家乡话的人大都很性情的,比较好交往。这有时也成了我用来试探对方的一种工具。很多人在和我说话的时候,在我带动下不自觉地说起了外祖母语。一部《疯狂的石头》,让青岛话出尽风头,让很多人都认识了青岛话。一位新疆的客户打电话时戏称,一听到黄渤的声音就想到了我(其实这说法让我很尴尬,让我领导知道了还以为我在客户那也说青岛话,根本不是那样的)。作为平民的我,也为青岛话增光不少,很多人也喜欢听我说青岛话,从我身上认识到了我们青岛人的爽气。我说青岛话也没那么难听,一次我大学的一位女同学到青岛来玩,相聚时,她说,我来青岛目的之一就是来听你说青岛话。听听,真他妈的会说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