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呢?

如题所述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抗衡秦国。战国进入了诸侯合纵抗秦的时代。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

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


扩展资料:

赵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传赵盾,赵盾传赵朔,赵朔传赵武,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赵鞅传赵毋恤。

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3
赵国自“三家分晋”建国后,有过强盛的时期,但终为强秦所灭,从其本国情况看,灭亡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彻底。秦在商鞍改革后, 出现了一批富有才干、办事效事高的官吏来治政,使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赵国也曾有两次较大的改革。赵烈侯时,赵国以相国公仲连任用荀欣等贤才进行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选拔贤才当官。赵武灵王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赵国的国力又大大增强。但赵国并未从根本上废止贵族政治,宗亲对赵国的政治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之中, 最终取得了以公子成为首的贵族集团的支持才得以进行。面在长平之战前,就是否接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赵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阳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议才定下决策的。所以赵国百姓都明白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国君是只相信其亲族的。腹击就曾说: “主虽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击必不为用”。

赵国政治的落后,还表现在法令不行,赏罚不明。与秦国变法之后,百姓大治,令行禁止,形成鲜明的对照。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曾在赵国作人质,后逃回秦国。“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寻常百姓也时常违犯法令。赵地“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骠悍,而武灵王益厉之”。所以韩非批评道:“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

赵国自立国之初,就无法解决好国君继承人的问属,致使预立的国君地承人因与宗亲争位,而多次发生内乱。公元前386年,即赵敬侯章元年,即赵敬侯即位的第二年,赵公子朝为争位,起兵叛乱,失败后逃奔魏国,勾引魏军袭击邯郸,没有得逞。公元前374年,赵公子胜与成侯争立,又进行叛乱。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公子緤又与太子语争立。緤败投奔韩国。公元前347年,赵公子范又叛乱袭击邯郸,不胜而死,这些内乱和内战,也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力量。

对赵国损失巨大的事件则是沙丘宫变。赵武灵王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位期间, 针对赵国的衰弱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灭中山、击三胡,易服入秦,侦探敌情,如果他继续领导赵国的军事活动,赵国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由于他在对长子章与太子何分封及继承问题上的错误,致使他在沙丘宫变中被饿死,一场内乱又使赵国受到重大损失。

赵国频繁的内乱,使其各项发展方略受到影响, 人力、物力诸方面损失颇多,这也是导致赵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战国末期赵国曾遭受两次大的自然灾害: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满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阴(今山西阳高东南),大部分建筑物都倒塌损坏,地面裂开的口子东西有一百三十步长。公元前230年,赵国又遭受大旱,粮食绝收。这两次灾难给赵国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建了赵国的灭亡。

赵王用人不当,也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例如,名将廉颇成功地遏止了秦国的进攻,但昏馈的赵王在紧要关头撤换廉颇,改以夸夸其谈的赵括为将,终于导致长平之败。廉颇奔魏后,赵王派使者探视廉颇。“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甲上马,以示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赵使者受了廉颇的仇人、赵王宠臣郭开的贿赂,恶意诋毁廉颇,谎称其“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受了欺骗,认为廉颇已老,就不再召还,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

在赵国抗击灭赵秦军的关键时刻,赵王又听信郭开的谗言,杀死名将李牧,加速了赵国的失败与灭亡。
如果觉得答得满意,请设为最佳答案,谢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内间公元前260年,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一战,秦国军队大败赵国军队,加速了灭赵的进程。长平之战以后,泰国加紧在赵国宫廷内收买间谍。这时,赵国尽管在兼并战争中元气大伤,国势岌岌可危,但国内尚有名将李牧、司马尚和老将廉颇,还可以与强秦对敌。为此,秦国在赵宫内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作为秦国在赵国的内间,在宫内大肆进行间谍活动,为秦国灭赵效劳。他先诋毁闲居在魏国的廉颇,阻止赵王对廉颇的起用。继又在赵王面前挑拨李牧、司马尚二将与赵王的关系,馋言陷害李牧、司马尚“军权在握,图谋造反”。从而使赵王对司马尚废而不用,对李牧加以疑忌并杀害。事隔三月,秦将王翦乘赵国内乱、临阵换将,率兵大败赵军,俘虏了赵王,灭亡了赵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13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彻底。秦在商鞍改革后, 出现了一批富有才干、办事效事高的官吏来治政,使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赵国也曾有两次较大的改革。赵烈侯时,赵国以相国公仲连任用荀欣等贤才进行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选拔贤才当官。赵武灵王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赵国的国力又大大增强。但赵国并未从根本上废止贵族政治,宗亲对赵国的政治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之中, 最终取得了以公子成为首的贵族集团的支持才得以进行。面在长平之战前,就是否接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赵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阳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议才定下决策的。所以赵国百姓都明白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国君是只相信其亲族的。腹击就曾说: “主虽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击必不为用”。

赵国政治的落后,还表现在法令不行,赏罚不明。与秦国变法之后,百姓大治,令行禁止,形成鲜明的对照。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曾在赵国作人质,后逃回秦国。“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寻常百姓也时常违犯法令。赵地“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骠悍,而武灵王益厉之”。所以韩非批评道:“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

赵国自立国之初,就无法解决好国君继承人的问属,致使预立的国君地承人因与宗亲争位,而多次发生内乱。公元前386年,即赵敬侯章元年,即赵敬侯即位的第二年,赵公子朝为争位,起兵叛乱,失败后逃奔魏国,勾引魏军袭击邯郸,没有得逞。公元前374年,赵公子胜与成侯争立,又进行叛乱。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公子緤又与太子语争立。緤败投奔韩国。公元前347年,赵公子范又叛乱袭击邯郸,不胜而死,这些内乱和内战,也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力量。

对赵国损失巨大的事件则是沙丘宫变。赵武灵王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位期间, 针对赵国的衰弱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灭中山、击三胡,易服入秦,侦探敌情,如果他继续领导赵国的军事活动,赵国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由于他在对长子章与太子何分封及继承问题上的错误,致使他在沙丘宫变中被饿死,一场内乱又使赵国受到重大损失。

赵国频繁的内乱,使其各项发展方略受到影响, 人力、物力诸方面损失颇多,这也是导致赵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战国末期赵国曾遭受两次大的自然灾害: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满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阴(今山西阳高东南),大部分建筑物都倒塌损坏,地面裂开的口子东西有一百三十步长。公元前230年,赵国又遭受大旱,粮食绝收。这两次灾难给赵国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建了赵国的灭亡。

赵王用人不当,也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例如,名将廉颇成功地遏止了秦国的进攻,但昏馈的赵王在紧要关头撤换廉颇,改以夸夸其谈的赵括为将,终于导致长平之败。廉颇奔魏后,赵王派使者探视廉颇。“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甲上马,以示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赵使者受了廉颇的仇人、赵王宠臣郭开的贿赂,恶意诋毁廉颇,谎称其“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受了欺骗,认为廉颇已老,就不再召还,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

在赵国抗击灭赵秦军的关键时刻,赵王又听信郭开的谗言,杀死名将李牧,加速了赵国的失败与灭亡。
第4个回答  2017-10-02
因为赵王听信谗言,杀了大将李牧,自毁长城。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