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的具体应用与识别有哪些?

请尽量详细的列举以(不必解释微表情) 最好运用具体事例表现出微表情的可信度 微表情细微复杂如何具体辨别各种情绪? 如表现“恐惧”和“惊讶”的表情很相似常被观察者混淆。 具体相似表情有何差异? 微表情最短闪现时间为多少? 就先这样吧,如哪位智士给予回答, 感激不尽。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 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 在想好说什么谎后 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 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顺便说一下 不要随便揣测别人 这样你对你心里 不好 你会很累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4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加拿大的最新科学研究称,科学家早就发现人类脸部会透露出“微表情”(micro-expression),它通常只有1/20秒的时间,一般人用肉眼根本察觉不到,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感觉。“微表情”就和脑波一样,虽然科学家明知其存在,但如何解读还需多研究。此次实验之所以让科学家特别雀跃,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各种“微表情”之中,“说谎”的表情特别容易被辨识出来! 研究者找来41名学生,其中35位女性、6位男性,给他们看一系列照片,有的是中性的(如一辆卡车在路上),有的是极愉快的(如可爱的小狗在奔跑玩耍),有的是很恐怖恶心的(如一根断骨),并让摄像机记录其表情变化,然后将影像数据输入电脑,以研究这些人看到不同照片时的脸部变化。 除了发现这41位测试者都对极端照片出现“微表情”外,科学家发现,当测试者看到可爱的小狗,而他可能不觉得小狗可爱,又想“装作”笑眯眯地说“小狗很可爱”时,这位“说谎者”脸上的“微表情”时间会更久,约为一秒钟,且只出现在上半部或下半部的“半脸区域”。这个实验得出的一个惊人结论是,人的脸上不只“藏不住秘密”,更藏不住的是“谎言”,科学家暂称其为“情感泄露症”(emotional leakage)。这些“情感泄露症”的症状,就是比较长时间的“微表情”,只要知道规则,不只电脑能察觉到,人眼说不定也可察觉到。 到底多少人有“情感泄露症”?还是人人都有? 美国人对“情感泄露症”知识的需求,尤其强烈。每当出现儿童失踪事件时,记者一定蜂拥到罹难者家中,家人会乐于接受访问,然后对着镜头说:“求求歹徒放我孩子一条生路吧!”这种行为已变成一种传统,如果不这样做会让人觉得很奇怪,后来美国人发现,有的“凶手”竟然正是3天前在镜头前声泪俱下的那位亲爱家人,“凶手”竟然“耍”了几千万名的电视观众,大家就会想,为何人们竟然不能从表情看出“他在说谎”? 这个实验的下一步,是研究者找来60卷“失踪小孩案件”的录像带,其中30卷已证明家人就是凶手,他们将试着从这些凶手装模作样、涕泪交加的脸庞上,找到说谎的蛛丝马迹。 当然,对一般人来说,“抓说谎”不是很重要的事,不过,“识人术”倒是很重要,也就是看到一个人,马上就能“以貌取人”,判定对方好坏。 其实,每个上班族都常需要做“与陌生人沟通的事”,许多时候,比如找新进人员、找合作伙伴、找外部厂商,需求紧迫,没时间多次沟通,交谈几次就必须决定“要不要对方”,这时候就要靠“识人术”了。不过,由于我们对自己的“识人术”缺乏自信,有时候我们反而不敢请那些太活泼、亮眼、油腔滑调的,以防对方太会自吹自擂、太会避重就轻。但如果放弃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惜,因为这种人必定有其聪明与厉害之处。 “识人术”既然还在实验阶段,那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呢?我觉得,除了用识人术的“眼”来判断外,还可用“嘴”来交替运用。即出其不意地问对方一个关键问题,让对方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不小心泄露“正面”或“反面”的答案。 我之前曾研究过几名“重度网络购物者”。有一天,一位非常热情活泼的小姐来了,我问她,“你常用网络吗?”她点头如捣蒜:“网络实在太好玩了,没有网络简直活不下去!”我说,“那你都用什么网站或网络服务?”她说了很多著名购物网站,以及一些海外女性购物网站,让我听了啧啧称奇。 此时,我突然随便一问,“咦,你家里有电脑吗?”她说“有!”“那屏幕几英寸呢?”她高兴地回答,“喔,好像是15英寸吧,还是那种大大的纯屏显示器。”这时候,不知是看到我好奇的表情还是她有些心虚,她突然说,“嗯……这台电脑我其实不常用,平时我都是与老公共用一部电脑!”“那您先生的职业是……”“是工程师,全天在线的那种!”“这表示,你平常回家应该就不常用电脑吧?”此时,她整个人就慌了,过了好一阵儿才说:“是啊,一回家以后就想放松一下,在公司看了一天电脑,好累啊!”答案出来了。她的回答很正常,但她并不是我们要的那种重度使用者。 我对同事说,不必用“识人术”了,为何一定要用“眼睛”呢?应该多用“嘴”来“识人”!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出“致命问题”,只要这些题目被抛出,马上就能“穿”过任何防护,测验出对方的真实想法。
第2个回答  2014-04-24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很多表情及其表现的情绪都是很常见的,因此大脑能够搜寻并理解这些面部信息。同样,当情绪有变化时,我们的面部也有种奇特的习性,能做出相应的表情,有时这不需要我们具备知识,或是有意为之。 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我们称这些表情为“微表情”。 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微表情 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售货员的笑脸里可能闪过一毫秒轻蔑的嗤笑,停车场里表情严峻向你走来的人可能会突然闪现恐惧的表情。 虽然我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我们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我们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这个潜意识的行为可能会过度。研究表明,对于患有“社会焦虑症”的人群,当潜意识察觉到“恐惧”的”微表情”时,其大脑活动比平时更活跃。因为危险的情境会引发负面的感受,察觉到别人的恐惧也会使自己同样害怕。更为复杂的是,表现“恐惧”和“惊讶”的表情很相似,常被观察者混淆。 为了帮助执法和情报机构更好地辨别可疑行为和欺骗行为,Ekman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比如接近机场安检时,察觉某人表现出的一毫秒的恐惧表情。Ekman认为通过用照片或摄像来研究人们脸部的变化,能够增强察觉和理解”微表情”的能力。 在机场排队的人群中辨认出恐怖分子,是应用察觉“微表情”能力的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能力也能帮助我们。如果我们错误的理解“微表情”的含义,我们会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这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互信。如果理解了”微表情”,我们就更能够从一闪而过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