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的外在活动,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称之为:德行。

但是这种德行与普通的德行还有点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知道,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种思想是:人们遵循道德律的原因不应该在于外在,而是内在,并不是因为遵循道德律有好处,也不是因为不遵循道德律有坏处才去遵循。人们遵循道德律仅仅是因为应该去遵循(应然)。所以康德感叹,那天空中浩瀚无垠的星系和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是越想越觉得惊奇的东西,显得不可思议和值得敬畏。这样也就把上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定义。

具体展开来看,第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有个条件,就是自己已经觉知道德律,只有知道了道德律才能很好的按照原则性的去遵循。套用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的话就是,人们只有觉悟了,懂得道德知识了,去遵循道德律的时候才是道德境界。所以,不满足这个条件,即便是你所有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也不是道德境界,因为你并没有觉知,这就是普通的道德者和道德境界的区别。

第二,知道了道德知识,做到了道德行为,是高标准,按照道德原则办事是道德境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德行,这一点对比于普通人的情况能够很好的说明。普通人怎么做的呢?通常而言,就是靠舆论,舆论是外在的,通过他人言谈反馈回来做出的被动的行为,因为不是主动的,所以即便是行为符合道德律,也不是康德所说的德行。普通人的道德建立在零散的道德觉悟和功利层面上,可以看成冯友兰说的处于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之间。

第三,如果再往下滑,到了功利层面,表面上看来是符合道德,背地里却是为了自己,功利境界最大的体现就是不管行为符不符合道德,最终目的都是利己。而合理的道德,不但考虑自己的问题,也要兼顾众人的利益,关键时候还能为了众人之利益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在佛家称之为大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利他之精神呢?因为道德境界的人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才会出现比较极端的不利于己有利于人(损己利人)的情况。

所以,道德行为与道德境界是高标准的,跟普通人的德行还不一样,普通的也就为了自己或者迫于舆论做出让步,而高标准的则是自愿为了利他之精神做出让步。

这里还要涉及一点,就是道德的合理性问题,我们知道,古人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都是高标准的道德,做到的人是非常值得敬仰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自己生活都会有无数的问题,人作为生物,总有各式各样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讲,自我实现是高级阶段,下面都还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交的等需求,只有人们充分的满足好这些需求,才能够更好的为他人服务,这是道德行为一个基础。这种思想,被称之为合理的利己,站在合理利己基础之上,在考虑利他之精神,才会让道德行为更加健全发展。如若不然,很容易出现表里不一,前后不一,人前人后不一的各种矛盾的情形(人格分裂或扭曲),也就是普通人的迫于舆论或者习俗而做出的那种行为,未必是自觉自愿的。

这样,关于德行,用两点论来讨论,第一点是合理利己作为基础,第二点是自觉的利他之精神,也就是康德的遵循道德规范。需要补充的是,合理利己的意思是在不侵犯他人之利益(尊重他人之意愿与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利己,如果一个人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没考虑他人的情况,只能是冯友兰说的功利主义,兼顾好社会和他人情况下面的利己,才是合理利己。

建议可以阅读道德哲学方面的知识,道德哲学也可以称为伦理学,同时,也要了解西方哲学史上那些人文主义之精神,比如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这些哲学思想,本身既能够属于道德哲学,也能够属于社会哲学或者政治哲学,牵扯的东西就多了。所以,要达到道德境界,不但要觉悟,而且要能够按照觉悟来严格执行,也就很不容易了。

最后,引用几句话来共勉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张载)。加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6
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的外在活动,称为道德行为。
第2个回答  2015-05-17
 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其中,人们遵循道德原则规范所表现出的外在活动,称为( )
  A.道德行为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认识
  正确答案:A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