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在小学语文中怎样运用才算恰如其分

如题所述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平时上课也要多次用到数字资源,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上课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让学生快餐式的读图,一节课几乎变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课,让学生有点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后来我发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我们老师对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的理解上有一定的误区呢?多媒体应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应该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可我咋觉得总有点作秀的感觉呢?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数字资源才算恰如其分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同事们在一起探讨了以下几个课例,希望能从中寻找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这样的课让学生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美好享受,可是学生完全失去了探究和思考的主动性,破坏了文学形象朦胧的神韵,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体会,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像,去补充、去创造.实际上,通过阅读课文,每个学生心目中都有一幅美丽的荷叶图,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描述出来呢?
课例二:一位老师在讲《九寨沟》一课.上课了,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问:要想深入了解九寨沟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网、看影碟等方法.现在同学们最想干什么?看影碟!异口同声.于是老师放影碟.学生看完后,接着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交流课前从书上、网络上查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有风土人情、地形位置,甚至连旅行路线的介绍也进了课堂,还评出了多名信息之星.终于读书了,读到第三节,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给画面配音.学生不是读快了就是读慢了,最后终于图文相符,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可教学效果又是如何呢?课后抽查几名学生,他们连课文都读不正确.
新课程标准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课文还是教学的首要凭借.过多的进行非语文活动,挤占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是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文本是教学之本,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和感受.阅读教学的感受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读,才能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课例三:这是一位下乡支教的老师在一个乡镇小学上的一节课,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文章写的是周总理在傣族村寨参加泼水节活动的事.当讲到周总理穿着傣族的服装,背着象脚鼓走出来,全场欢呼的场面时,老师拿出了一盘录像带,说:这个场面真是美极了,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当时的实际情景,老师带来了一盘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想看!学生们兴奋不已.老师又说:这是一盘独特的录像带,不用眼睛看,只能用心看.你们闭上眼睛,谁用心谁就能看到.学生们都闭上了眼睛,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诵着:周总理穿上了傣族的服装,.朗诵把学生带到了美妙的情境中,他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朗诵完了,老师问:同学们看到了吗?看到了!看到了什么?周总理来了.同学们欢呼啊!老师激励着大家.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学生们开始欢呼了.老师又说:有两个同学真的看到了,你们看,他们多么激动,挥着双臂欢呼着.全班同学都挥起了双臂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场面热烈极了,师生共同融入到课文当中,教室里许许多多听课的老师也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师接着说:谁来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立即站起来好几个同学,他们绘声绘色的,像真的目睹了当时的场面似的.
语文新课标之一是: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以肯定的说,学生大脑里构建的图画,并不一样,他们描绘的场面也各不相同,正如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泼水节的场面.其实这一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在思考.在这样一个训练思维体操的黄金年龄,为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职.正因为没有泼水节场面的图片,才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思维的余地.
当然,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形象的声音和画面,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毕竟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多的让学生绕着媒体转,势必挤占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欣赏、想象思考和体验情感的时间,语文自身的美反而被伤害了.随着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深入发展,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随意运用,有的学校甚至把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在各种类型的教学竞赛和评比中,实行多媒体技术一票否决.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按照要求运用多媒体,即使在教学的其他环节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仍会被毫不留情的淘汰.
数字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才恰如其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这样认为:教师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将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多媒体技术这些独特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过多过滥,不仅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针对多媒体使用过滥的做法,有专家指出,不应当夸大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否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他们建议,要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对信息技术进行多样性的、创造性的应用,防止技术配置和应用上的一刀切.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学之中,应当适度、适合,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用的不恰当,反而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在教学方面,城市有城市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不必强求一致.为此,教师在运用数字资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的媒体选用程序:首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必须有多媒体表现的教学内容.其次,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系统内的各个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益.第三,甄别供选择的媒体类型,包括掌握媒体的教学功能特性、教学效能,选择高效低耗的媒体以及设计媒体呈现的时机、方式、步骤、次数等多个方面.不同的媒体,其功能特性也不同.同一个媒体,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效能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媒体,对同一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