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恋爱中为什么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如题所述

你为什么会在恋爱中感觉到无力感?

再深层次地说“你为什么和之前所有的人谈恋爱,到最后都会被无力感所笼罩?”

一句话:要么是你在这段感情中不够爱对方,要么是你在这段感情中不会爱自己。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种情况,何为在感情中不够爱对方?

很真实地来讲,每个人对于亲密关系的接纳门槛都是不同的。

完美主义的人,会认为“只有对这个异性,产生8分以上的好感,我才会主动地接纳这段亲密关系,我才能够和他确立关系。”

而大多数人对于爱情的门槛是:“当自己对这个异性产生6分以上的好感,我就可以接受关系的升级,并且在日后的相处中不断地增进彼此的爱情。”

同样偏妥协型人格的群体,会认为“即使自己对异性只有3分的好感时,就会去说服自己接纳这个人的存在。仿佛自己不爱一个人,也能够说服自己和这个人在一起。”

而多数在恋爱中,越谈越力不从心的人,往往是这些偏妥协型人格的群体。

在两性的热恋阶段,这些人可能会因为新鲜感和探索欲而对伴侣保持热情,但是恋爱从本质上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热恋期的甜蜜褪去后,妥协性人格才会意识到“没有爱情支撑的感情会如此脆弱”,随之关系也就走到了心力憔悴的地步。

为什么在面对感情时特别无力?

是因为这个人在你的眼里,无法激起你的交往兴趣,而支撑平淡期的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爱与责任”,你在这个人身上找不到任何的冲动和欲望,那么无力感也就应运而生。

所以我对很多的男女们,都说这样的一句话:

“这个人能给你新鲜,这不叫爱情。这个人能给予你陪伴,这也不叫爱情。真正的爱情在于,我不仅在乎你能给我什么,而是我也愿意为你长久而稳定的付出。”

因此对于爱情的态度,你不能过于的草率。单纯地认为“这个人有意思,他能陪伴我,我就要和他确立关系”。到最后很容易造成你的新鲜感疲劳,逐渐会发现“你越是对爱情草率,你就越容易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

你若没有一个理性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爱情、对待自己,那么这段感情必然是糟糕的。

所谓的“无力感”,是你提不起兴趣、不愿意付出,你只贪图他对你好,却忘记了好好地去爱对方。

接着我们来聊第二种情况——在这段感情中学不会『爱自己』。

很残忍地说一句话:当你把爱情当成是自己的全世界时,那么你不会体验到丝毫的美好,反而会让你倍感焦虑。

尤其是对于很多两性经验少的人,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空窗期、终于遇到那个各方面都满意的人。于是乎,掏出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待爱情,但是结果往往却不尽人意。

因为爱情中也存在着『能量守恒定律』:

当你用10分的心力去爱对方、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对方不会因为你的付出而感动,反而会变得恃宠而骄。一边是你付出到小心翼翼、心力憔悴,而另一边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不以为然。

你付出了如此之多,自然会感到“不公平”,所以你开始责备伴侣也要像你一样。

但是当你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时,你看到的永远都是伴侣的不如意,总会不自觉得认为“自己都做了这么多了,而他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

即使伴侣很用力的去爱你了,但是你没有给予伴侣认可和关注,反而要求伴侣再做的更好。到最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你感到无力,伴侣因为你的不满足同样无力。

到底这是怎么了?

讲真,什么是健康的爱情?

真正健康的爱情,不是要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全世界、又逼迫着对方把自己当成全世界,而是在爱情里成就更好的自己、牵着对方的手看遍整个世界。

“5分给予爱情,5分留给爱自己”这其实就足够了。

也就是说,你之所以无力,是你对待爱情用尽了所有的气力,当你长时间保持一种高度亢奋的付出状态,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感觉到身心俱疲。

记住:爱情永远不是你世界的全部,你的世界里还有生活、理想和自我。

倘若在爱情里,你迟迟学不会如何爱自己、如何自我满足,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爱情存在的意义”。

你之所以会感到无力,是因为你内心的自我需求没有满足,只想着如何把爱情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模样,却忽略了那个身心俱疲的自己。

所以给对方留一个空间和时间,也给自己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等着你去探索,好好地去学会爱自己,这样的你才更加值得被爱。

别刻意地要求自己去付出,也别刻意地逼迫伴侣为了你而付出。爱情需要一种需求的平衡和互补,只有当彼此能够找到共同舒适的付出状态,这样的爱情才是美好的、细水长流的。

所以摆脱恋爱中的无力感,你只需要搞清楚两点:

“爱一个你想去爱的人,也别忘了在爱情里痛快地去爱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26
如果发现自己在恋爱中越来越没有安全感,那么应该说明自己和对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两个人在感情上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和隔阂,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方对于这样的感情不再像之前那样的投入和坚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应该努力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敢于接受最终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