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健康养老产业前景及趋势分析

如题所述

1、健康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契机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22亿人,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56.1%,达到1.25亿。在全国2.22亿老年人中,去除4063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3100万高龄老人,全国至少有1.5亿中低龄健康活跃老人。与高龄失能老人不同,健康活跃老人需求更加多层次、多样化。

从老年人支出结构来看,城乡老年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已显现。日常生活支出占56.5%,非经常性支出占17.3%,医疗费支出占12.8%,家庭转移支出占9.0%,文化活动支出占3.2%,其他支出占1.2%。2014年,城乡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为14764元。以此推算,老年人年度消费市场规模就可达到3.28万亿,其中仅文化活动支出就可达到1048亿元,庞大需求市场蓄势待发。

从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中央文件及黑龙江、四川、贵州已经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中可以发现,健康理念融入后的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2017年,随着互联网在老年人生活领域的渗透和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支出结构还将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将进一步激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潜力。

2、2025年前后迎来老龄产业黄金井喷期的历史性拐点

在酝酿老龄产业这一概念之初,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刚性有效需求主要局限在保健、医药等少数领域。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上述领域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老龄用品中的电子、助行、康复、护理器材等市场刚性有效需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老龄服务中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以及居家服务机构成为老龄产业发展新的增长领域,老龄金融中的保险、理财和长期债券等领域也有了积极进展。

这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带来了老龄产业的市场需求,二是包括老年人及其子女在内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同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从而使老年人口带来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有效刚性需求。随着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考虑到部分人口在60岁之前提前退休,尤其是中青年和壮年人口提前做好养老金融准备的意识增强。

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形成巨量中高端老龄产业有效刚性需求。产业的井喷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根本因素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海量增长。据测算,到2025年前后,中国中等收入老年人群将海量增加,将占到全部老年人口的6成以上,预示着中国老龄产业黄金井喷期的历史性拐点在2025年前后。在此之前,发展老龄产业的全部努力可以视为迎接这一黄金井喷期的准备期。

3、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仍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3.9%,达到3100万。他们当前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凸显,对养老设施、医疗、护理等一系列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预计到2026年,随着上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出生的低龄老人集体迈向高龄阶段,我国养老产业界将形成空前的照护压力。但是从我国老年照护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还相当薄弱,养老机构维持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以健康老年人为主,以保障贫困人口为主的传统格局。

截至2015年底我国358.1万张养老机构床位中,年末收住老年人214.7万人,接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仅63.7万人,占总体收住人数的比例仅为29.7%,说明护理型床位依然不足。同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国仅30万养老护理人员。

益养老平台认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等文件中有关“将养老资源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倾斜,进一步扩大护理型服务资源”的要求,2017年,我国还将实施有行动力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方略,加紧建设以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养老护理教育培训、养老护理技术标准、养老护理设施、养老护理政策、养老护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内容的养老照护服务体系,满足符合老人身心特征的护理需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2

养老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宜华健康(000150)、华天酒店(000428)、世荣兆业(002016)、延华智能(002178)、奥维通信(002231)等。

本文核心观点:居家养老模式,智慧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政策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需求扩大

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升高。2020年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在未来,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促进了养老需求的增加。

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2008年全国老龄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居家养老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通过政府,社区,物业等方面的帮助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力量支撑,满足老年人居家的日常生活需求。

政策推动居家养老发展

为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支持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加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仍处于发展期,但养老设施建设的缓慢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十四五”时期,提出实施“一老一小”服务项目,从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养老机构服务三个方面来提高养老设施的基础建设,为重点老年人群的正常生活提供有效的生活物质保障。

居家养老智慧化发展

近年来,健康养老与互联网+不断发生关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养老产业也逐步进入了网络化、智能化的阶段,但在我国整体智能技术受限、智能化产品性能有待提升的现阶段,养老产业的智慧化水平也较低。2020年12月,《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包括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配置智慧养老服务设施,丰富智慧养老服务形式,创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但从中长期看,智慧化仍将是健康养老的发展趋势。

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