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毛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幅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幅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道德水准极大影响着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

4、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扩展资料: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质化水平;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互动,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辐射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幅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高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幅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道德水准极大影响着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和时代新风尚。

4、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文艺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导向,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18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个回答  2020-02-22
第4个回答  2017-12-2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