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尚要自称“贫僧”?

如题所述

 “贫僧”是出家和尚的一种谦虚自称。其实出家师父的自称还有很多,如:沙门、贫道、贫僧、拙僧、老衲、乏道、比丘、持名比丘、行者、槛外人、禅和子、戒子、纳子、佛子、弟子、释子。

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尚是自称“贫道”滴。《百论疏》云:“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沙门自谦之称。”翻译为现代文:《百论疏》中说,贫道和乏道一样,都是僧人谦虚的自称。

《石林燕语》云:“晋宋间佛教初行,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自称则曰贫道“翻译为现代文:《石林燕语》中说,在佛教刚传入我国的魏晋时期,没有人称出家师父为僧的,大家对出家师父的称呼是“道人”,“贫道”是出家人的自称。

出家人自称“贫道”有几个意思?

解一:贫道是谦虚的意思嘛,就是说自己修道和智慧还没有圆满。

解二:警惕自己忧道不忧贫。

“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拜佛求经。”《西游记》的这句台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是不是到了唐朝,出家师父的自称从“贫道”改为“贫僧”了。

令人遗憾的是《西游记》搞错了。从《宋高僧传》中发现,事实上,唐代的出家和尚还是自称“贫道”。如《宋高僧传•唐西域难陀传》记载的难陀因和尚,他原话“贫道寄迹僧门,别有药术。”当然,还有其他佐证,如《弘明集》等等,其中的说法大都类同。

那么,“贫道”又是如何改称为“贫僧”的呢?

《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云:“道士本释氏之美称,后为黄巾滥用,遂不称之。”

黄巾起义发生东汉末年,可以从时间节点上判定,“贫道”改称“贫僧”不是黄巾军的原因。

但黄巾军首领张角是利用道教来宣传起义,称为“太平道”。 因此“贫道”改称“贫僧”是因为道教发展的缘故。

道家是我国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他建立宗教是从东汉才开始。东汉时期,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建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到了唐朝,皇室开始重视和扶持道教,皇帝把道教的祖师爷“老子”认作了自己祖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但那时,佛教在中国已发展四五百年,无论官方、民间仍还是信仰的主流。

到宋、元时期,道教开始分派,如全真教、太一道等等。从此,道教开始了蓬勃发展。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判定“贫道”改称“贫僧”至少应在宋以后。《西游记》是搞错了,“贫僧”真不是自东土大唐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0

“贫僧”这个称谓,在古印度是没有的,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本土化的产物。刚开始,“贫僧”只是男性僧侣的自称(宋代以前有时也自称“贫道”),后来女性出家人觉得好用,就拿去用了,自称“贫尼”。再后来,道士也觉得这称呼好,就拿去了,自称“贫道”……

由此观之,中国本土宗教史,就是一部出家人逐渐变穷的历史。本来有钱的,后来都“贫”了。

不过,如果真这么想就太表面了,因为,此“贫”非彼“贫”。

别看有些和尚把贵重物品放进腰包里,但如果他们真的信奉佛教,那这些就不是他们的。

理由有些绕:佛陀说“无我”,既然不存在真常的“我”,那这个世界上又哪里来“我”的财产呢?佛陀又说“缘起”,身上的财物,只不过因缘际会之下恰好在兜里,指不定啥时候就不是自己的了。

第2个回答  2018-01-10

抛却自家无尽财,却持钵儿效乞丐。你说他穷不?自称“贫僧”理所当然!古代年龄“衲”字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都读为“纳”,查查字典,“衲”即补缀之意。旧时社会上的物质生活并非像今日般丰富,以衣履来说,平常百姓也仅仅是有数件而已。 

回过头谈那时的简朴日月,即使蠢闺女、笨女人也必会缝补衣物,国人自己制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饭,妇女们平时同街坊邻居闲聊时,为丈夫补衣服、为儿孙纳鞋底儿也是常事。所谓“纳鞋底”,即:用结实的麻绳缝制多层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纳”字即缝缀之意。僧人是清苦的佛徒,当然自己衲鞋衲衣,他们将化缘得来的布头布片补缀连合,衲成僧衣称“百衲衣”,所以,他们常自称“老衲”或“贫衲”了。一般称自己为老衲的都是方丈主持级别的.而称自己为贫僧的大多是级别低一些的和尚,还有那些小和尚就都叫自己为小僧了!

第3个回答  2024-03-10
“贫僧”一词源于中国古代佛教僧人自称的谦辞。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期,僧人就开始以“贫道”自称,其中的“道”指的是佛教的教义和修行之道。后来,“贫道”一词逐渐为道教所专用,僧人则改称“贫僧”,以示谦虚和自叹学识、道行不足。

在佛教中,“贫僧”一词不仅是对自己的谦称,也含有警醒自己修行不够、功德未满的意思。同时,使用“贫僧”一词也可以表达对佛教教义的尊重和虔诚之心。

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贫僧”一词的记载是在南朝梁代的《高僧传》中。此后,“贫僧”一词逐渐广泛使用,成为佛教僧人自称的专用谦辞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