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自己的方言,而说起了现在的东北话?

如题所述

闯关东是从清朝开始一直到解放前夕的一种人口迁移方式,和走西口、下南洋并称为当时的三大迁移方式,之所以进行这种人口迁移,主要是因为当时发生了各种灾难,天灾人祸导致人们生活贫困,为了求得一线生机,许多人便拖儿带女的闯关东,去关外找一条活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再加上一物产丰富相比之下,相比内陆省份要多一些活的出路。

许多人闯了关东之后,都会丢掉自己的方言,就算是语言特别的山东人也是一样,人们不由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毕竟古诗都有“乡音无改鬓毛催”的说法,怎么闯了关东之后就改掉了乡音呢?其实这是由于当时的路程、政治环境、再加上东北方言自己的特征决定的。

一、千里迢迢闯关东

从山东去往关外,当时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如果要去远一点的地方,有条件加的人可以赶着毛驴去,没有条件的人只能是走路,而在闯关东的人之中而没有条件的人是占了99%以上,毕竟如果有条件谁愿意闯关东?

中国有句谚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从山东开始一路北上,总会经过许多地方,耳闻目染,无意当中就会开始说着当地的一些方言,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股浓浓的山东味儿,可是时间长了,山东味儿也就没了。

二、朝廷禁止闯关东 

清朝政府从中期开始就禁止汉人闯关东了,并且设置了关卡,关中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就是祖坟埋得好,才能够得了天下,所以当时民间一直有反清复明的人想去破坏清朝政府的龙脉,为了保护龙脉清朝政府就禁止汉民闯关东,一旦发现轻则发回原籍严加看管,重则全家处斩,一个不留,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大迁移方式之中唯独关东,是“闯”关东的原因;

同时如果汉民过多迁移,就会导致地方部分农田荒芜,造成赋税不足,这会造成清朝国库财政紧张,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国库雪上加霜。

为了能够顺利的闯关东,山东过来的人便开始有意的更改自己的口音,避免因为口音上出现问题,而被官府识破,被打回原籍所在地。

三、强大的东北话 

应当说东北话是很强大的,因为早在清朝初期,就有许多人流浪在关外,再加上发配到关外的人员,就形成了融合各个方言于一体大杂烩的东北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形成了独特唯一的东北话,带着一股浓浓的大碴子味儿。

对于东北话强大的生命力应当许多人是有见识过的,南方人到了东北后,会很快的被边上人的口音所带偏,开始丢掉自己的乡音。而东北人到了南方之后,会把边上的一群人的口音都带到了东北。

而从山东过来的人又会刻意的学习东北口音,这样时间长了之后,一开口便是一股大碴子味儿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8

河北人道光以前就悄悄出关和满蒙杂居,关外汉语本来就和河北方言类似,变通后成了东北方言。山东移民数量多,但是多是道光后逐年出去的,放到单独年份是少数人,语言被当地同化了。我认为啊,吉林的通化,白山以及延边州一部分以及吉林市南部和辽源市一部分讲话和丹东以北本溪抚顺接近。吉林也是越往北越接近东北话越纯正。虽然我不是东北人。

东北话传染性强,就好比东北军打到海南后留下来到现在也好几十年了,海南人也没让这些东北人口音变了,再过几十年,东北方言就得遍布全国各地,太魔性了,不自觉的就想学。

首先东北是有自己的汉语方言的,而新移民的方言各式各样,因此为了与别人交流只能使用共通语(东北官话)而不是方言。并且方言的转变也至少要到第二代移民才能开始,也就是在当地出生的移民。由于脱离了原有的方言环境,他们已经不可能完全掌握父辈的方言了(除非当地来自原籍地的移民数量占压倒性优势,比如黑龙江的部分方言岛),方言在第二代人中间成为家庭语言甚至直接消失(北方官话方言之间差异较南方方言小,相互之间有几率能交流,因此没有特别强的动机去学习父辈的方言,而南方部分方言的使用者是无法和其他方言使用者交流的)。相似的过程在移民国家中非常常见,东北的例子其实不难理解。

移民来源不同,当然就会一起说当时的普通话。这个学着很容易的,你看军队里不也是不标准的普通话。西南官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形成的,只不过当时普通话和现在不一样,再独立发展个好几百年(不像东北话就独立发展了一百来年)演化出了更多的差异。往早了说,粤语也是这样形成的,粤语是和北方官话体系上最接近的方言了。只不过两者平行演化千余年,差距有点大!

现在东北话还真是满语和关内话糅合成的,说什么天南地北一个宿舍的例子那是建国后有了普通话这个标准,清朝以前有统一的语言吗?就算有也是上层社会才能接触,普通老百姓可以说闻所未闻。

语言这个东西有时需要学,口音的问题许多都是潜移默化,慢慢改。 东北方言如何起源的?看看深圳就知道,改革开放前深圳只有几万人,原来本地语言有几个人外地人能听懂?后来人口多了百万倍,各地人员都用各地口音的普通话交流,结果外来势力太大,把本地语言同化了,形成了特色普通话。同样北京和天津距离很近但口音差别很大。东北原来是荒蛮之地,人口稀少,多为少数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后来关内大批人员出关 ,语言互相同化,就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需要说明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哈尔滨就有20万俄罗斯人 那时许多居民都说俄语。在伪满时期许多居民都说日语。

东北有山东口音的地区,只有辽东半岛南部的大连、丹东,除了与山东隔海相望的地理原因,还有一个政治原因,有个说法: “金复海盖,辽阳在外”,原意是:除了辽阳以外,其南部的金州、复州、海城、盖州,均归属山东青州府管辖,这也是辽南地区居民说话至今有山东口音的一个原因。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两码事。就像大连人不仅不说东北话,也从不认为大连属于辽宁。另,葫芦岛绥中一带,许多人家都是当年跟随戚继光从浙江过来的军人的后代,现在除了姓氏在东北少见,其他都一样了。

通溪小片恰恰位于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周围,因此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满式汉语。不过山东人的数目恐怕比答主想象的要大的多,因为清兵入关将大部分辽东人都带到关内去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鼓励移民政策,乾隆前期东北人口87万,山东新移民便高达50余万,到嘉庆末期东北总人口才达到280万左右,也就是说所谓辽东土著不过是早一轮的闯关东者罢了。民国时期的闯关东者中河北藉占15%,河南藉占5-10%。辽东官话的底蕴应该是东北官话的基础。但人口方面就大大低估了闯关东的威力,在闯关东之前东北哪来的一千万人口,都只有一些原始部落,撑死几十万。只不过闯关东分阶段,过去早的慢慢土著化了,柳条边虽然一直在,但杀头总比饿死强。

第2个回答  2020-05-30
山东方言可以分为三大块。胶东半岛。冀鲁方言。中原官话。这三块不太互通。所以山东看似是一个省。但语言分了三块。想沟通怎么办。就得找一种共同的语言。加上山东话处于南北交界的位置。本身就有严重的摇摆性。学习其他地方的方言比较简单。就算寝室有五个山东人。一个东北人。那么讲出来的话就会明显被东北人带跑。而不是东北人被同化。有人可能会拿山东话说这个跟普通话差不多。emmm大家听到的基本都是黄渤讲的。黄渤是青岛人。影视节目上也会把方言跟偏向于普通话一点。enmm我来讲一下鲁西南山东话。如有兴趣。可以一猜意思。我相信你们会知道这个跟普通话差别不小。
今门儿。jiai行知不道咋咋来楞棒。扑土杠烟里。嘴里一步念一步念。nia!一嘴坷垃。
emmm这是鲁西南的方言。这么讲。山东别的地方不一定听懂。我已经是被普通话改变了很多。有些方言不知道怎么讲了。
第3个回答  2021-11-05
没有保留方言真的是因为一批批来,到了东北就被本地人同化了,可能因为来的时候说家乡话不被本地人认同,人口数量没有本地人多,所以都改了口音。我当兵时我的吉林白山市附近的长白、靖宇、抚松县的战友说话基本都带山东口音,有可能是那边地广人稀,山东人占多数,所以口音没有改。
第4个回答  2020-05-29
本人是山东人,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都去过,现在东北大部分都是说东北话,但是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一点的村屯,一进去全部都说山东话。很多人说话口音根本没变,八九岁过去的还是说的山东话,一些闯关东二代也是说的带山东口音的东北话。闯关东的人数并不少,见到山东人特别亲切,很多老人都会问老家的情况,明显感觉出对老家的怀念之情。这几年东北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有些闯关东的在老家还有亲人的,很多人已经回山东了,更多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扎根东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