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则 怎么解释 急用 急用

急用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学而第一则就是论语里面第一篇。 第一篇内容如下: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 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 ,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很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的人,很少。 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做乱的,那是没有的。君子专心从事根本, 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说话漂亮,打扮光鲜的,就少有爱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有没有尽忠? 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老师教的有没有练习?”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就要谨慎办事,小心说话,节约开支, 爱护人民,要根据时令来使用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回家要孝顺,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谨慎可信, 爱戴人民,亲近仁德之士,实行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文化。”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辅佐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 这样的人,就是他说没有上过学,我也认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font size=4]礼的功用是以能让人们和顺相处最为贵重, 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 可是如果不论大小事情都一律依循着和顺来进行, 那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因为只知道和顺的可贵, 就一昧地拿它来作行事的准则,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 那也正是这行不通之处啊。[/font]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辈祖先, 民众的德行就会变得稳定忠厚。”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总能议论参与这个国家的政事。 是求来的,还是另人给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夫子求得的方法, 或许与别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还在,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行为; 三年不改他父亲的规矩,可以说是孝顺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作法, 在这一点上很不错。大事小事都用这个规则,有行不通的。 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接近义的要求,说话就有分量; 恭敬接近礼的要求,就能远离耻辱;结了婚也不忘掉亲人, 也就可以跟着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机敏, 说话谨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 还可以。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观,富裕而好礼的人。”子贡说:“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 “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