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