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有什么规则呢?

如题所述

现代汉语中: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是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仄声。
律诗有以下几种形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从此基础上引发出一系列的律诗规则,叫律诗。律诗又分:字、三言、五言、又叫五律,七言、七言又叫七律,绝句、楹联等。
旧体诗就是从这个规则中产生的。
此外:在平仄的使用上还有诸多说法:如“对”,每联的两句;平仄必须相对,就是说前一句中每个字的平声,下句中对应的字一定要是仄声。但必须讲“韵”,又叫押韵。
这就叫“对仗”,又叫“工整” 。
“沾”:下联首句和上联未句的平仄是一样的。不符合这个规则,就叫“失对”和“失沾”。
古诗、古对、和旧体诗,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
以上是传统的写作手法:谨供热爱旧体诗写作的朋友们参考,不正确,敬望大家来涵指教,共同切磋!

附:有网友要求讲得再仔细点,写诗是一个“悟”字,如果没有“视、灵、思、悟”,单靠别人讲解,中国的诗;不就成了一统式吗?,就称不上叫:各领风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8

什么是绝句和律诗

第2个回答  2019-05-26
律诗对仗:
1、对仗的特点与要求: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故有正对与反对之分)(名对名,动对动,数量对数量,联绵对联绵)
(2)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对立。(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3)对应位置上的词组结构式相同或相近。(相同谓工对,相近谓宽对)
如: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又如: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
2、对仗的几个概念
(1)正对与反对:近义词对仗叫正对,反义词对仗叫反对。
(2)工对与宽对:严格遵照对仗要求的工稳对仗叫工对,放宽格律要求的对仗叫宽对(如介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3)句内自对
(4)流水对
3、对仗的规则
律诗的中间两联务必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以课文三首律诗为例。)绝句可视为截律诗一半而成,所以一般(首或尾)有一联对仗(可以课文两首绝句为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其中尾联提及四个地名,叙述了作者顺流而下穿过长江三峡的历程,这种由先至后地叙事的对仗,又叫流水对。颔联对句第三、四字“诗书”是并列词组,依对仗特点,可推知出句中的第三、四字“妻子”应该也是并列词组,应释为“妻子儿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