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农历是多少

如题所述

2023年的5月2日是农历的3月13日。

每年的5月2日的农历日期都是不一样的,如:2022年的5月2日是农历的4月2日,2021年的5月2日是农历的3月21日,2020年的5月2日是农历的4月10日。

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其因为计算方法不同,所以每年过年时间都不一样。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

地球公转时间是365左右,季节也是公转而更替的,农历起初是根据月球绕地球时间算的,天数没这么多,如果保持固定迟早会越拖越离谱最后季节混乱,出现夏天秋天过春节。

农历的发展史介绍:

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则留下了大量天文观测的记录。商人也已经有了历法,从甲骨文中可以知道,商人已经有了干支。商人也已经懂得了设置大小月,小月29天,大月30天或31天。商代也有了闰月,不过置闰时间并不固定,有年终置闰和年中置闰。

西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金文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月相的记录,分别被叫做: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周人的历法也已经很完善,已经有了朔望的观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节气,并能准确的推算出日南至也就是冬至的日期,《左传》记载了两次冬至日,一次在公元前655年,一次在公元前522年,其间记闰月48次,失闰一次,共计应有闰月49次,此即19年7闰法,显示春秋时期的历法已比前代历法准确。

秦朝及汉初,采用的是秦朝的《颛顼历》,但是并不精确,到汉武帝时已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错乱现象。于是汉武帝令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改《颛顼历》而作《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在无中气的月份,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朔望晦弦较为正确,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汉成帝时,刘歆又作《三统历》,规定一年是365又835/1539日,一月是29又43/81日,19年7个闰月,这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新的历法《乾象历》,它是东汉后期刘洪审定。提出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两值偏大的问题,并确立了近点月概念和它的长度计算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首先体现在岁差的发现。东晋时虞喜首先发现太阳运转到冬至点的位置每年并不相同,这个差就是“岁差”。岁差的发现区分了太阳周期的恒星年与回归年,这对于历法的推算非常重要。

隋朝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有刘焯、丹元子、耿询、肖吉等。刘焯根据日行盈缩的规律,创立盈缩躔差法,制定《皇极历》,测定岁差为75年差1度,与现代测定的76年差1度的准确值非常接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农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