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影响

如题所述

当工作、学习、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时,就形成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论坛、博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网络论坛文化对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八十年代的人们那样热衷于读书、看报、看电视,而是习惯于从网络获得资讯,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互动。网络论坛又名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方平台,用户在论坛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资讯,可以对看到、听到的任何信息做出评论;也可以自己发布信息,组织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随着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网络出现以后,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适应这种交流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虾”代指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用“果酱”代指过奖,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用“竹叶”代指主页,用“表”代指不要,用“菌男”代指俊男等。

网络语言看似有趣,其实已经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因其简约、快捷和形象,受到学生们的喜欢和追捧。但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

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学生来说,是灾难性的。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对汉语言的破坏,使之产生紊乱性,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2、博客对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当下,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程度不断升级。博客现象正是伴随着这股网络狂潮而出现的。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称为“博客井喷年”,博客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网上言论空间。

博客的前身是个人网站,由于技术门槛较高,一直属于少数人的媒体,包括精英和部分技术爱好者。博客作为网站技术傻瓜化的产物,成为所有有条件上网的平民的个人媒体,引起了网民及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博客上,所有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全世界发表言论和作品,它具有大众化、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易于普通人接受和尝试。在广袤无垠的网络空间里,博客的出现掀起了网络的新文化运动,让人们可以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博客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的普遍愿望。它作为网络世界中最自由的力量,表达着人们千百年来对思想禁忌的冲突。自由与民主,这就是博客的文化特征。

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给民众提供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提供不受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博客的优点。人们通过博客传播文化和思想,从而打破了现实中因为地理、历史、政治和个人文化修养而造成的局域性、民族性、局限性,推动了文化多元化发展。

3、微博传递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又进入了生活。相比论坛和博客,微博的使用更为方便,传播性更强。开始习惯每天打开电脑看微博,看看朋友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新鲜事,讨论热门话题,也会在微博上写写自己喜事乐事烦心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微博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开了微博,以兴化市公安局为例,该局的官方蓝V微博每天都会发几个微博,内容有防盗防骗知识、单位的办事程序等等,还不时回复网友的评论,评论。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进网络文化法制化进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其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3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南京 210003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 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胚胎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导地位,但从此,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
3、 融合与演变时期-魏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魏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民主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改变,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转型期。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融互补,文化问题与发展人类文明,维护人类和平以及生存环境,改善人类生活条件,增进人类幸福达到理想境界紧密结合起来。
从上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透过现象,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源于《周易》,以儒、道为主体,是一种包容宽大的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一个“和”字贯穿始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在《周易•乾卦•象传》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见是说,大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使宇宙自然中的万物各自形成其品德属性,又保全了阴阳会合冲合的元气,以有利于守持正固。“太和”即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和谐,是最好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二 、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内涵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最初用于军事用途。让互联网真正飞速发展的事件是1987年商业化互联网的诞生,电脑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商业化的发展促成了一个惊人的奇迹,时至今日,全世界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数十亿。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网络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延伸,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通信、开展合作、共享信息和智慧提供了平台。当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的时候,就产生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我们可以说网络是网络文化诞生的温床,网络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传统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自己的特征[3]。
1、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产生基于全球性的互联网络,突破了地域的界限,使得全球性普遍交往成为可能,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网络上交汇,碰撞,竞争,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和观点。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多元并存。
2、自主性和参与性。网络是信息时代重要的交际、传播工具,它超出了任何一种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现了互动交流。在互联网上,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个人既是网络文化的接收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地位上又是平等的,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实现了双向交流,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可因创建者个体的意愿在网上输出,个体参与到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建设中。
3、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它使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等数字化符号,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网络文化世界中,人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想象设计出虚拟的自我,虚拟的国家和社会,虚拟的文化关系和世界。虚拟性是网络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就现实情况而言,二者是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4]。
1、从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大统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网络为各种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栅栏的平台,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网络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这样在网络空间势必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随着国内互联网用户的增多,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2、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难以控制。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并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选择,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是非观,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对各种文化的选择更加主动。而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以传统媒体进行单向的传输,这样传统文化在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新形式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是根植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或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紧密联系的。而网络文化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赛博空间中的一些虚拟的现实。网络虚拟环境由于具有模拟性、交互性等特征,可以在虚拟空间内完成现实世界中的任务,甚至可以达到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对人们的传统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体现为虚拟文化的网络文化还是作为实体文化的传统文化,虽然存在方式不同,但都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因此,传统文化是相对稳定、相对凝固、相对完整,变化相对缓慢的。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就更具备了稳定性和僵化的特点。而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是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正如前文所述,网络文化是开放的、全球包容性的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具有无限包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必然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网络文化本身,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人,在其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建构网络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网络使得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更为方便,基于网络文化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正在以超出想象和预期的速度向前推进。传统文化正在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播。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正在出现新的态势。
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与全球化浪潮相呼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磋跄岁月的历练、淘汰与筛选中成就的主体与内核,其强大的稳定性、包容性与拓展性,使它即便在新的文化形态的巨大冲击下,依然可以循其固有轨迹发展而不致消亡[5]。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就会发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本源与实质关系。
四 结语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倍感自豪,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多元文化共生中,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渗透、融合,将给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以交融的、动态的眼光,来审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视野下开展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正在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的总结和概括,才能有利于我国文化层面上的精神文明建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31
一、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存在差异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是与其传播方式、传播语言的特殊性息息相关的。网络交往实质就是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载体,网络语言的特殊性,也必然影响到网络文化的特性。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传播形式上,与传统文化主要是靠人工语言的简单重复和复制不同,网络文化的传播形式是依托数字,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使人类更加便捷地收集、保存资料,查询信息,发表观点。在传播载体方面,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单元是计算机,载体小、容量大、密度高、成本低、便于携带,信息存取方便。在传播理念方面,网络的出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即时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大大丰富了即时传播的自由度,无限扩大了终端的自主选择权。在文化传播模式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即信源——物质载体——受众,而网络传播的模式是交互式的,即信源——网络——终端。
二、网络文化核心理念对民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形成冲击
文化作为精神产品,是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往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能动反映。网络文化则是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彼此交往的过程中,思想不断交流、碰撞、渗透,所形成的网络主体一致(或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网络文化的特性取决于网络主体网络交往的特性,主要有主体的平等性,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的虚拟性,主体的自由性,意识形态的多元性等。可以说,当前网络文化正在以其鲜明的个体性、多元化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元化、整体性特征构成冲击。网络交往的个体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个体性。作为网络主体,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进行网上活动,网络主体之间没有任何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现实约束。在网络社区中,不管什么爱好者、什么性格者,都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充分表现和表达自己的志趣和爱好,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归属。网络文化主体对于大量的文化信息的鉴别、选择和利用能力,即文化创造力、文化判断力和文化选择力、文化利用力,将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能力。网络主体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可以随意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这些必然要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个体性必然带来多元化,各种差别事物和学说的碰撞交流,构成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语言体系、文化心理结构的集大成。网络文化这一鲜明的个体性和多元化特征,必然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传统文化是一元化、整体性文化,强调“和合”,强调一统,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一致;贵和尚中,推崇“和实生物”、“和中自持”和“协和万邦”的处世理念,在文化价值观上,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重社会而轻个人,突出强调社会整体的秩序,而人的个体需要、价值实现则在其文化视野之外;政治上强调大一统。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一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至今仍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创新的精神羁绊成为它在目前在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失去相对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一方面,网络文化恰恰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也就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构成巨大冲击。这种冲击的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体悟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在维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在另一方面,也有严重的“整齐划一”,束缚人思想,阻碍求异、创新的消极作用。网络文化的个体性、多元化特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其主流无疑是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的。但与其所并生的过分强调个体、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性表现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则是我们应当加以扬弃的。
第3个回答  2010-11-23
网络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衍生,就是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么,要么是发展了,要么是使退后(停滞),看你怎么写,要么是批判要么是表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