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路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文件颁布规范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如题所述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初步实施阶段(1986—1990)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阶段(1991—2000)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攻坚深化阶段(2001—2011)

我国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义务教育
1、拟议和提出
我国义务教育的拟议和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 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其中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 岁人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俟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但这个章程因故未能实行。
2、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
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中最先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
3、第一道正式法令
1906年,学部颁布《强迫教育章程》十条,规定“幼童至7岁须令人学,及岁不人学者,罪其父兄”。这是中国政府计划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4、正式试办义务教育
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清政府学部在《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中明确规定以4年为义务教育期,并提出了试办义务教育的办法。但是3个月以后,清政府的统治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5、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并成立教育部。9月3日,《壬子癸丑学制》颁布。该学制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
(二)新中国的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把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大政来抓。
1954年9月20日,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其他文化教育机关, 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年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第95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 由,国家对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的公民的创造性活动, 给予鼓励和帮助。”在这一教育宗旨和相应原则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我国的基础 教育有明显的发展。
1、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
1982 年12月,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要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
1986年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诞生,“实施义务教育”优先成为国家意志与法定任务。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把“两基”的实现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从此长期坚持,成为国家的战略部署。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采取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逐步推进。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确立了发达、中等发展和落后“三类地区”逐步推进义务教育的政策部署。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双基”任务,1994年具体化为“双八五”,即到20世纪末,在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

第二步:两基攻坚。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并于2007年底如期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2007年的98%。第三步:免费普及。国家宣布“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学生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
世界早发国家从提出实施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都在10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从提出到完成只用了20多年时间,正是因为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才保证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稳步发展,使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502提高到2017年的0.752,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人口的学历结构和内在素质。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继续强调“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8月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时再次强调“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落实政府责任”。这无疑将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二)适时推进高中与学前教育普及
在人财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一旦能腾出手,立即不失时机地向两端延伸,大力推进高中和学前教育的普及。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思路,一是分类发展,二是特色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结构严重失衡,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1。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一方面实施重点高中政策,着力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化要求。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普职大体相当理念指引下,以示范性高中政策为重点,高中教育发展迅速。到2016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5%。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在高中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规划纲要》及时提出了“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同年国家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点项目。高中教育从重点校分层发展走上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不断推动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变革。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费严重紧缺,在义务教育经费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学前教育几乎无力顾及,加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企事业单位改制,政府责任弱化,公办园大幅度减少,到2010年时我国学前入园率只有52%,农村更只有36%,与此同时“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规划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连续实施了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4—2016年、2017—2020年)。在学前教育“国十条”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着力破解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学前教育的三年毛入园率不断提升,2017年达到79.6%,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成扫尾工作,中国义务教育已彻底摆脱办学条件的泥沼,走向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