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本军队的一个师团有多少人,战斗力又如何呢

如题所述

按照日本的军队编制来看,“军”并非一个常备的编制,而是一个临时的编制。日军的常备军就是每个相互独立的精锐师团,只有在战争爆发后,比如说要进行战术或者是战略层面上的突击,举行大规模的战役之时,才会临时抽调几个作战师团组建一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
在军级别的军事单位上面还有方面军、总军这两个编制,只是这两个编制并不常见。一般来说,日军发动局部突击性战役的时候,所组建的最高等级的作战编组就是军了,不过在日常情况下,师团这一级别才是最大的战术单位。

在欧美国家的军事文献中,一般都把二战时候的日军的“军”翻译成为集团军,因为日军中一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和其他国家的集团军级的作战单位的规格是差不多的。

之前就已经说过了,日军的军级别的作战单位本身没有固定编制,都是在发动大规模的战役的时候临时组建的——比如说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军队集结了第11军,第11军下辖六个主力师团,综合作战兵力高达18万人。

但是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这支日军使用的番号虽然还是第11军,可是下辖的师团数量却完全不同。
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集结了五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作战总兵力大概是12万人;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则是集结了四个主力师团和三个独立旅团,总兵力也在12万人左右。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军这个编制其实是有着很大的波动的。不过一般来说,一个军都能够拥有十万以上的兵力,而如果升级成了方面军和总军的编制,作战力量就可能会超过30万。

在二战结束以前,日本陆军作战部队被分为了五个总军,其中有一些我们并不熟悉。那我们现在就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是日本的关东军,而另一个则是日本的中国派遣军,这两个总军级别的作战单位所管辖的日本军队超过了70万。

而日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编组,和它原来的编制传统是有直接关系的,当时日军的师团都是按照明治维新时期设立的镇台改编过来的,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色——比如说日本的第五师团就来自广岛。

所以在全面战争没有爆发的时候,把不同的师团编组成更大规格的军或军级别以上的战术单位,很有可能会衍生一些问题,毕竟不同的日本师团的驻地、征兵地点、作战风格都大不相同,把他们编组到一块,很难不导致军队内斗。日本的海军、陆军,便是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

其实日军的一个师团级别的作战单位,战斗力也已经非常可观了。按照二战时期日本所公布的军队编组常例来看,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日本的师团本身还分有四个不同的编组,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不同等级的师团,它们分别下辖的作战部队分别是28200人、24400人、15500人和11000人。

并且丙种师团以上的作战单位,就已经能够拥有独立的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后勤补给部队,甚至一些最精锐的作战师团,还能得到装甲部队的支援。而由这些不同的师团所组成的军事级别作战单位,战斗力更是惊人,虽然无法和欧美国家的一线作战部队相提并论,但与当时的国军对比,确实拥有着巨大优势。

——总之,我们需要客观地承认,二战时日本的一个军事级别的作战单位,确实比我们同等级的作战单位要强得多。

当时国民党中央军的作战编制最高级别的是总部,总部负责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战略统筹。而在总部之下又设立了不同的战区,战区之下又下辖数个集团军,再往下就是单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了。
但是当时国军的一个集团军,总兵力一般来说也就十万人左右,甚至一些不满编的集团军总兵力都只有五六万人。从整体的作战能力上看,和日本的一个军事级别的作战单位根本就没法比。

不但数量上赶不上日本军队,从武器装备日常训练、后勤补给方面上,也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抗日战争时期基本战损比会有3比1也并不稀奇,毕竟当时日军在综合作战能力上确实比国军的一个集团军要强。

某种程度上来讲,日军的一个军级别编制的作战单位,完全可以跟当时国民党所设立的战区级别的作战单位正面抗衡而不落下风,甚至还能拥有一些优势。

要知道,当时国民政府所设立的战区能够管辖的地方一般都有2到3个省那么大,下辖的兵力超过了20万,有的甚至能达到40万,而能够当上战区总司令的,都已经是国民党的一级上将了。

——但是他们通常需要集中2到3个省的作战兵力,才能和日本的一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打一个五五开,甚至有的时候还打不过,这也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两国军队的巨大差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