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为什么成了最后的辉煌?

如题所述

全文约3600字,大约需要8分钟

前言

咱们中国 历史 上,有很多盛世,最有名的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还有清代的“康乾盛世”。

所谓盛世,很好理解,也就是国家昌盛,经济繁荣, 科技 发达,思想活跃,文化进步;再加上有强大的军队,以及对外贸易,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等等。

就比如汉代,中国对西域贸易和影响,唐代那就更不用说了,长安算得上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就更是被咱们成为“盛世的巅峰了”。

但是有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就是被咱们说的最多的“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乾隆皇帝是1799年驾崩的,但是还不到半个世纪,1840年,英国人就把大清国给揍了,这盛世咋这么快就没了呢?

那么,这个“康乾盛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盛世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盛世这么快就消亡了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康乾盛世。

疆域辽阔

首先,不得不说,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在中国 历史 上,都算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比什么明朝的那些奇葩们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君主有为,这起码是出现盛世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对吧,要不然咋没有“嘉靖万历盛世”呢。

再加上康熙和乾隆两位,又很长寿,康雍乾三代皇帝一共在位137年,这段时间内,清朝也确实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首先,咱们先看看大清的疆域。康熙年间,跟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大清国在东北的边境,包括现在的外兴安岭,库页岛,当时都是大清国的领土,当然后来被沙皇俄国又抢回去了那是近代的事情了。

后来雍正皇帝又跟沙皇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规定了蒙古与俄国的边境就是今天的蒙古国的恰克图这个地方,那个时候蒙古还是咱们大清的领土,是后来在苏联的挑唆下独立的。

西边到了巴尔喀什湖。咱们都知道康熙皇帝剿灭了噶尔丹,但是雍正和乾隆两朝,也多次跟准噶尔地区的贵族进行战争,直到最后将其全部纳入大清版图。

南边的边境到达了今天的南沙群岛。总的来看,妥妥的一幅“秋叶海棠”,这时候大清可以说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足以甩之前的明朝好几条街,要知道,明朝连蒙古都没有征服过。

当然地盘大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元朝地盘还大呢?咋没听过“忽必烈盛世”呢?但是不仅地盘大,经济还很发达。

农业发达

咱们知道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最能体现中国经济水平,那自然是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了。

先说耕地吧,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时候全国耕地总面积是多少呢?6.7亿亩地。到了雍正二年全国耕地面积又是多少呢?将近9亿。

乾隆时期就更不得了了,到了乾隆朝中期,已经增长到了9.5亿亩,嘉庆即位的时候,全国耕地的总面积超过了10亿亩。

耕地多了,为了保证收成,就自然要多生孩子啊,因为咱们古代,没有机器,人就最好的劳动力,你家孩子多,你自然就有能力种更多的地。

雍正即位之时,全国人口已经超过一个亿,而到了乾隆末年,更是突破了3个亿。这么一算,每个人大约占地3.3亩。

那粮食产量呢?据统计,乾隆末年的一年的粮食产量大约可以达到2000亿斤,平均到个人,每人大概600多斤。

但是这些粮食也不全是吃的,光吃不行,还得喝点,酿酒得要粮食吧、光人吃也不行啊,马驴骡子,耕地的牛,人家给你干活不得给点吃的,但是刨去这些,大清国的粮食产量依然能够养活3亿人。

各位想想,3亿人是什么概念啊?清朝之前,没有哪个朝代敢拍着胸脯说我能养活三亿人啊,汉武帝行吗?唐太宗行吗?

财政富裕

农业的高度发达自然带来了财政收入,大清1644年入关,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日子还紧巴巴的,当时刚刚入关,各地反抗势力还是层出不穷,再加上南明政权还没彻底被消灭,光是打仗就用了不少钱,再加上百废待兴,年年是入不敷出。

到了康熙朝,随着全国局势的稳定,战争结束了,人们也可以安心进行生产活动了,财政赤字才慢慢的有所好转,到了康熙晚年,国库库存已经有800万两了。

雍正皇帝即位后,更是狠抓经济生产,用了五年时间,就把800万变成了5000万,翻了将近六倍。乾隆托老爹的福,库存常年保持在8000万两,比他爷爷的那时候翻了10倍。

国家有钱了,自然就会减免老百姓的赋税收入,但是清朝实行“地丁银”的赋税制度,地就是按土地数量来交地税、人就是按人口数量来交丁税。

康熙五十年的时候,在进行了人口普查,统计了全国的人口之后,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简单来说就是以人口普查为准,统计后再出生的人不用再交钱了,这也是国库充盈的最好证明。

除此之外,还对全国的各地进行轮流的免钱免粮,康熙年间,累计免除全国各地钱粮超过一亿两白银。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先后四次免除全国钱粮达两亿两白银,把中国 历史 所以朝代数一遍,没有超过乾隆爷的。

中央集权

大清国的财富到了历代王朝的巅峰,皇帝的专制也同样达到了巅峰,但是为了保证权力能有效地行驶,对于官员的整顿必不可少。

打康熙年间,就开始对在京城和地方的官员进行考核和监察,比如曹雪芹的爷爷就被康熙皇帝任命为江南织造,除了明面上的官职之外,他还负责暗中监察地方官吏。

康熙皇帝还设立南书房,成为了皇帝的秘书处,雍正时期为了及时处理军国大事设立军机处,后来也成为了皇帝之下的最高决策机关,到了乾隆时期,早就名存实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彻底废除。

简单说一下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说白了就是王爷和心腹大臣共同商议军国大事的这么一个机构,一开始由努尔哈赤设立,入关之后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也就没老几位什么事情了。

并且早在康熙年间,就实行密折上奏,皇帝通过这种秘密的方式来加强对大臣以及人民的控制,从而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终究不是什么好事,盛世之下,也是危机四伏。

文化繁荣

除此之外呢,康雍乾三代帝王,对文化教育都极为重视,比如康熙朝,康熙皇帝就组织编写了《康熙字典》,到了乾隆时代,咱们熟悉的纪晓岚,就奉命编写《四库全书》,还有《大清会典》、《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咱们都知道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和大名鼎鼎的《红楼梦》等作品问世。

这些闻名世界的图书自然是盛世文化繁荣的标志,除了记录帝王的“丰功伟绩”之外,一方面,编书也是控制思想,消除负面声音的最好手段。

盛世危机

提到康乾盛世,除了咱们刚刚列举的那一串牛逼的数字之外,咱们各位肯定对一个词不陌生,是什么呢?文字狱。

历史 上很多朝代都发生过文字狱,但是清代的文字狱,尤其是“康乾盛世”下的文字狱,可以说是最残酷的。

雍正八年,大臣骏被人告发有谋反之心,证据就是其诗中有对朝廷大不敬之言,也就是咱们可能都听过的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于是徐骏就此被处以斩立决。乾隆年间,翰林学士胡中藻也因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而被杀。

咱们今天觉得这些诗句哪有谋反的意思啊,但是类似这样的案件多如牛毛,无数人因言获罪,家属也遭受牵连,不仅如此,还利用编书为由大肆搜集民间图书,经检查审理之后,很多不利于统治的图书也被烧毁。造成的文化损失没法衡量。

而腐败问题更是“康乾盛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就已经非常严重,咱们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一集康熙怒斥群臣,不就是因为腐败问题。

而后来的一件事让康熙更是心凉了半截,他本来以为的那些清官也并不是真正的“两袖清风”,比如张伯行,他这个爱好出书,但是出一部书成本极高,靠自己那点工资根本不够,所以他在山东任职的时候就多次收受贿赂。

而康熙皇帝到了晚年渐渐发现,自己是越反越贪,贪官怎么就杀不完呢?后来他也开导自己,人家也是为了活着吗,那么一大家子人,不赚点“外快”咋活嘛。

但是雍正皇帝是一个“反腐先锋”,在在任期间大力惩治贪腐,使得官场风气有所好转,但是不幸的是,他仅仅在位十三年就驾崩了。

到了乾隆时期,那贪腐就更为严重了,不用说别的,大贪官和珅,抄家的时候,奇珍异宝金银玉器,相当于清政府15年收入的总和。所以民间有一句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不仅大臣如此,皇帝也贪污。有的朋友问了,天下都是皇上的,他还贪污受贿?因为国家的银子归户部管,皇帝也不是想花就能花的。所以乾隆皇帝对官员和富商们就说:“你们犯了罪,可以花钱赎买。”用今天的话就是保释,而这些钱是不归户部的,归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腰包。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如此,下面的各级官员就更加骄奢淫逸,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官场之上充满了阿谀奉承,贪赃枉法、唯利是图。

“康乾盛世”对于上层 社会 是奢侈的,而对于底层的人们来说,依旧是贫穷的。贫富差距的悬殊,使得盛世,从来都不是老百姓的盛世。

结语

盛极而衰的 历史 规律再次印证在了康乾盛世之上。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带着各式各样精美的礼物来到中国,试图与大清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和友好的商业往来。

一个是即将崛起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末日余辉的古老王朝,两个 社会 制度完全不一样的帝国注定不会产生任何交集,况且此时的乾隆皇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半个世纪之后,英国人再一次来到了这个古老的帝国,不过这次来的不是马嘎尔尼,也没带着礼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观察者的眼。解读您熟知的 历史 ,挖掘不一样的人性。读 历史 就是读人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