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是谁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18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在新的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这样一篇课文,讲述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有一天女娃到东海游玩,不幸溺于水中。死后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还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有研究认为:“中国的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让现代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 炎帝之女女娃的死就是这样一种事故,它展现出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

这或许是大部分人认识的第一层,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在跟孩子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刻意渲染大海的强大和生命力的渺小,展示人的生命脆弱的一面,告诉孩子们,要珍惜、珍爱自己的生命。

另一方面,《精卫填海》的教育意义,又不止于此,有的孩子认为精卫填海属于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这种认识,同样需要我们加以疏解和引导。

比如说,袁珂就认为精卫填海“表现了遭受自然灾害的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这种解释与长期影响中国的神话研究的马克思对于神话的解释有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们往往强调其精神价值,认为古人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反映自然,以想象、虚构、夸张的手段来描述史事而创造出神话,并且把“精卫填海”用“执着”、“矢志不渝”的主旨关键词解说为先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颂了“精卫”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

所以,如何引导孩子们认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要看孩子们从哪一方面去看待它,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就从“精卫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体现了什么精神”等方面,让学生来讨论,尽可能阐述其积极意义,认识到这是一种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