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20210507

接上文……

历史瞬间:1849年,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前一分钟获得沙皇特赦。

思: 敏感有灵气的人,如果直面过生死,重生后的他,一定不会是从前的他。很多过往的执念,会放下。很多曾经以为重要的东西,变得一文不值。很多从来没有思考或者珍惜过的,会在往后余生里,变得珍贵。性格和个性,也很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里,也写了28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因为参与了情绪比较激昂的讨论,被认定参与了阴谋活动,遭到逮捕并被褫夺贵族身份,被判死刑的历史故事。

虽然最后被押送到刑场就要被执行死刑的瞬间,被赦免改流放了,但这个命运跟他开的直面死亡的恶劣的玩笑,却成了他一生创作和思想的转折点,人生的苦难与个人的命运的跌宕,从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再寻求主人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是在自身中感觉到永恒和无限,把人间世界抛在一边,既不要学会生活,也不要征服生活,只需要感觉到生活是赤裸裸的,只需要感觉到生活是存在的极度兴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风险与厄运有时候也会是生命中的一种成就机会,生命想要变得厚重,苦难是在所难免的。

历史瞬间:1858年,美国商人菲尔德成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成功传送电报信号。

思: 科技改变时代,科技让生活变得更为快捷方便,让人类时间感觉与生活节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千百年前的人类,是无法想象的。

14篇历史速写里,本篇是唯一涉及技术发明的随笔,茨威格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注意到了技术进步、人的意志、坚持与勇气,对人类世界的改变。

历史让两个年轻人偶遇了,一个专业工程师,一个有钱的年轻商人,改变历史的大事,就要发生了。

或许没有预想到,但失败,的的确确早就在前方等着,或因技术,或因恶劣天气,总总原因,一次又一次,在大多数人都已然放弃时,菲尔德却仍在坚持,毫不气馁,为了梦想赌上了一生,历经了从英雄到被人骂为骗子的巨大落差,遭遇美国内战爆发、世界经济萧条、自己的公司濒临倒闭,最困难的时候,将自己在教堂的席位都做了抵押。

从1857年第一次出航的锣鼓喧天,争相报道,到1866年被人遗忘,悄无声息的出发,菲尔德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十年磨一剑,终于,欢呼声,胜利的光环围绕着菲尔德,他创造了奇迹,成功的让人类超越了时间、空间,将欧美联结成一个同倾听、同观察、同理解的共同世界。

十年的默默苦熬,菲尔德做到了。

能把一件事默默坚持十年的,有几个?

不要怪罪,不要抱怨,成功不是必然,也绝非偶然,试试看,每天每天,坚持做好一件事,或许,人生会因为我们的坚持,终将会不一样。

历史瞬间:1910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时刻离家出走。

思: 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个各自生活的诗人——卡萨诺瓦、司汤达与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是自我写照的天才,极其注重对自我道德精神的反省。

虽然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却没读懂他这个人。直到看完这个小故事,我才有点点懂了托尔斯泰的难和矛盾。

他出身贵族,却一辈子都在寻找新的信仰,想要跟从自己的内心和理念,摒弃贵族生活,将小我投入到全人类中,但家人不理解,托尔斯泰虽然对于现状不满,却想要平和的改变专治,革命者们却咄咄相逼,想要他以暴制暴地建立符合人性和道德的秩序,种种矛盾,再加上自身高度道德感的催逼,都在折磨着他,他想要离家出走,却又不忍割舍。世上最难有情人,因为情感的羁绊,无论如何是做不到大义灭亲的。

他这一辈子因怜悯穷苦卑微之人而受尽苦难,最后更是在年老濒临死亡前,离家出走,奔向属于自己的任何地方,奔向注定的死亡之路。最终,他在一个小站站长简陋的卧室里,平和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最后光阴。他那部没有结局的戏剧式自传《光在黑暗中发亮》,自此,被认为有了结局。

这最后的平凡,高尚纯洁,不带杂质,他一生的苦难,成就了他的伟大,让他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热爱和敬仰的列夫·托尔斯泰。

历史瞬间:1912年,英国探险队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归途中相继殒命。

思: 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前仆后继追求财富和荣誉的探险者,20世纪,世界神秘的面纱,被逐渐掀开。

本文写的正是探险家们征服和发现地球上最后一个标志性的地点:南极点的故事。

挪威人阿蒙森与英国人斯科特分别带领着两支队伍几乎同时展开了发现之旅争夺战。

茨威格没有着墨于率先到达了南极点的阿蒙森,而是细细的叙述了第二支征服南极点的英国队伍。我想,或许是因为悲壮。

在那片白茫茫的史前世界里,狂风还在凶狠肆虐,粮食没有了,燃料用尽了,零下40摄氏度,最后的三个人挤在狭小的帐篷里抗争了八天,他们决定,不再期盼奇迹,不再向厄运低头,而是骄傲地等待死神的到来。

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斯科特,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用冻坏了的手,写日记,写信,写给国家,写给朋友,写给家人,这些文字,记录着他非凡的力量和英雄精神。

基地的同伴,熬过了恶劣天气的漫长的冬季,等来了极地的春天,他们终于找到了这些英雄的遗体、信、胶卷和研究报告。

他们的事迹奇妙般重生了:徒步中的斯科特和他的同伴们,信和文件,以及极地风光,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发出赞叹,感到震惊。

看似徒劳的事,最终却结出了果实,在卓越的对抗中,壮烈的死亡可以育出新的生命。

至于那些研究斯科特失败原因,指出他性格缺陷,抨击他指挥错误用人错误执行错误的声音,我只想说,同样的条件,你们上南极走上一遭,能活着回来,再说吧。

历史瞬间:1917年,列宁从流亡地瑞士重返俄国。

思: 知道列宁与十月革命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孤陋寡闻的我,却是第一次知道,他是借助德国的帮助,从瑞士利用封闭列车辗转德国、瑞典和芬兰,最终得以重返俄国,后续一连串波及全球的革命与解放才得以拉开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燎原之际,瑞士,和平之岛,每天都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侦探小说般的情景。豪华酒店、民宿里,邮局,咖啡馆,行色匆匆的身影,几乎都身负着秘密任务,所有人都在尽力获取消息,观察和监视一切。追捕人、被追捕,间谍、反间谍,被告密人、告密人,那是一个纷乱危险的世界。

一个矮小的男人,隐蔽而沉默的住在修鞋匠家,毫不起眼,目光却敏锐深沉,他每天准点到图书馆,一直呆到关门。谁也没想到,这个孤独的,读了很多东西,也学了很多东西的男人,是世界革命化进程中最危险的人——逃亡在外二十多年的列宁。

俄国沙皇倒台了,他预感到了时机,无论如何,必须马上回国!

经过谈判,他乘坐着封闭的列车,归来了。

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实则经过了千难万险,承担了非凡的责任和很深的误解,不管怎样艰险,他回来了。

彼得格勒广场,挤满了成千上万名工人和配备有各种武器前来保护他的卫队,他们正在翘首盼望着这个流亡归来的人。

当列宁走出车站时,《国际歌》骤然响起。这个昨日还住在修鞋匠家里的人,此刻已经被聚光灯聚焦,他向人民发表了第一次演说。

所有街道都沸腾了,之后不久,“震惊世界的十日”开始了。

炮弹射出,击中和毁灭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新的秩序被拉开了。

隐忍积攒而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焦虑速成,更像是海市蜃楼。

历史瞬间:公元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未能挽救共和政体。

思: 1934年,茨威格由于犹太人的身份而被迫流亡伦敦,他的书在德国被毁禁。他是和平主义者,面对纳粹的肆虐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无比愤恨却又无能为力,无比悲怆,深感绝望。

带着这种绝望的心境,他提笔写下了最后两篇悲伤的历史随笔。这两篇主题非常相似,都写了政治家的失败,而且两者分别代表了茨威格最为欣赏的两种理念:共和民主制与和平主义。

西塞罗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罗马共和国后期杰出的散文大家。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他是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

这样一个人,与恺撒的独裁统治做斗争,徒劳无功。他远离政治,回归内心平静。

当凯撒被刺杀,他回到了罗马,以为一切还有可能,但在历史上,悲剧总是不间断地上演,凯撒去了,还会有第二个凯撒,甚至不如凯撒的独裁者,比如安东尼,比如屋大维,比如雷必达。

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意识到了可能发生的危险,他知道一个人如果想召唤起别人的勇气,那么他自己就要先作为模范展现这种勇气,才有说服力,他英勇的登上了演讲台。

他的对手们胆怯了,害怕了,举起了手中的屠刀。

这位手无寸铁,伟大的反对暴力、反对强权、反对无视法律的演说家,被残忍杀害了。

民众们胆怯,心情沮丧,却又十分羞愧地退到了一旁,没有人敢发表反对意见。

如果他们还有心,但凡还有点思想,他们的内心必然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们至少会感觉到悲伤和震惊,他们至少应该懂得对错。

茨威格正是通过对西塞罗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于欧洲未来的担忧,其中心意令人叹惋。

历史瞬间: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未能实现一战后和平计划。

思: 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生长在南方的他经历了内战和萧条的战后时期,曾经亲眼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困苦,他是理想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基本政治理念是:人性可以改造,战争可以避免,利益可以调和,极力主张国家之间应该通过交流和对话,建立国际组织并保卫世界和平。

他不想只顾眼前,要放眼更好的未来。他不想野心勃勃地只代表美国的利益——因为“利益不会让人们团结,而只会挑拨人们”,他要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但是,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人性更是复杂多变的,更何况在那个战火纷飞,用炮弹和强权拥有话语权的时代。威尔逊,注定会以悲剧收场,我很揪心,我那么喜欢他的主张。

这样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博学的人,讲人性、人类、自由、和平、人权,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奋斗终身的人却要注定失败,换做以前,我是会溜走,不看了的。现在我想知道失败的原因,就算跟不舒心,我也会看完。

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很有智慧:“天、时、地、利、人、和”,带给世界和平,这个世界已梦想了千年的和平,想要实现,缺了哪个都不行。

个人主义、强权政治,正义和公正,和平和自由,新旧秩序更迭,旧势力不会轻易退场,必然会流血会牺牲,威尔逊的影响力渐渐消失,他的威望、他的力量也逐渐减弱。威尔逊,早出生太多年了。又或者,其实那个时代也需要他,虽然一个人性化的世界所做的永恒的梦境再次在远方的雾霭中渐渐消失,但火苗已经种下,后续一定会有人。

整本书看下来,茨威格的叙事角度其实更在于强调历史事件中的戏剧性,尤其是着眼于那些事件的关键性的节点和小人物。

茨威格属于左翼力量中的优雅温和派,虽然是犹太人,但其实是整个欧洲文化的忠实代表,那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目睹了二战中整个欧洲政治形势的恶化,才会给自己的自传起了名为《昨日的世界》,其中的伤感不言而喻,因为感伤,才会在1942年选择自杀,“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其实可以算作是第十五个故事,读来不由让人唏嘘。

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因为只有真正懂得了对方,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也会明白其他民族和文化有多么的不同。

读了很多书,懂了若干道理,获得了某些知识,也让自己的思想更加开放宽容。

我还想再读读茨威格别的著作,感觉到了他的柔善美,很愿意听他说,看他写,他是睿智善良勇敢的和平主义者,很值得我敬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