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五 角闪石族

如题所述

【化学组成】角闪石族矿物的一般化学式为A0~1B2C5T8O22(OH,F,Cl)2。其中A=Na,K;B=Na,Li,Ca,Mn,Fe2+,Mg;C=Mg,Fe2+,Mn,Al,Fe3+,Cr,Ti,Li;T=Si,Al,(Fe3+,Ti)。与辉石族形态、组成相近,而以含OH为区别。以普通角闪石为例,介绍如下。

【物理性质】常以完好的柱状单晶体出现,除不含铁的角闪石外,其他颜色均较深,绿色至墨绿色;透明,玻璃光泽。柱状解理完全,具有两组解理,其交角56°(124°);硬度5~6;相对密度3.0~3.4。

【光性特征】颜色较深,含铁多者常呈绿、黄褐;含钠变种呈蓝色、紫色调;不含铁者呈无色或浅色。多色性和吸收性强。Ⅱ级干涉色,干涉色有时被其颜色掩盖。绝大多数为单斜晶系,β=102°~106°。晶体沿着c轴方向延伸,呈长柱状、针状、纤维状;横切面为六边形或菱形。横切面上可见两组完全解理,{110}∧{110}=56°或124°(图15-1),纵切面上只能见到一组完全解理。正中突起,碱性的种属突起更高。除斜方角闪石平行消光外,其余均为斜消光,一般在(010)面上Ng∧c<25°,消光角是区别单斜角闪石种属的重要参数(图15-2);正延性(碱性的为负延性)。可见简单双晶,双晶结合面为(100)。绝大多数为二轴负晶,光轴角大于50°,Nm∥b,光轴面∥(010)。光性方位如图15-3所示。

图15-1 角闪石类垂直c轴的解理面

【鉴定特征】长柱状;无色-深色,强多色性;正吸收;{110}解理完全,夹角56°;正中偏高突起,常见Ⅰ级黄至Ⅱ级蓝干涉色;斜消光,c∧Ng<25°;正延性;常见简单双晶;二轴晶,(-)2V≥60°。角闪石与普通辉石肉眼观察常不易区分,但在偏光显微镜下它们的光性特征差别较大,角闪石以其具有角闪石式解理,显著的绿色或褐色的多色性、吸收性、突起稍低、其消光角(c∧Ng)一般不超过30°及具有负光性等特征可与普通辉石区别开(表15-1)。绿色角闪石与阳起石区别在于其绿色的多色性和吸收性均比阳起石更明显。消光角也稍大。

图15-2 单斜角闪石在平行(010)切面上的平均最大消光角Np、Nm或Ng∧c(据北京大学岩矿教研室,1979)

图15-3 普通角闪石的光性方位

【产状及其他】角闪石在火成岩及变质岩中是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在火成岩的酸性岩及正长岩中常为黄绿色角闪石,中性岩中以黄绿色角闪石常见,但也有褐色角闪石,而镁铁质和超铁质岩石中多为褐色角闪石。在变质岩石中,角闪石的颜色与变质作用的强度有关,一般情况下,蓝绿色角闪石多产于较低级的变质岩石中,而褐色角闪石多分布于中高级变质的岩石中,黄绿色角闪石分布较广,在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中均有产出,但在中级变质的岩石中最为常见。上述产状特征可能与褐色角闪石形成的温度较高有关。在火成岩中,中酸性岩的暗色矿物主要是角闪石,变质岩中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角闪岩等岩石中,角闪石是主要暗色矿物。角闪石常与斜长石共生,有时还与石英、黑云母、单斜辉石、石榴子石和绿帘石等矿物共生。在碎屑沉积的重砂及一些砂岩中,也有角闪石的碎屑。

表15-1 角闪石与辉石的光性特征

以矿物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所常使用的玉材大约可分成两种,即角闪石类和辉石类。角闪石类称软玉(或称闪玉),硬度为6~6.5,相对密度2.55~2.65,其主要成分是角闪石族矿物中的透闪石(tremolite),它跟普通角闪石的化学成分、结晶结构都很相似。闪玉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台湾玉亦属上述之闪玉,主要产于台湾岛东部接触变质之蛇纹岩中,颜色为墨绿、翠绿、黄绿或淡黄灰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因为其中亦有少量之铬铁矿,因此常有黑色斑点或条纹。而台湾玉内因含呈平行排布的纤维状纤维状石棉,若经过适当之切磨会呈现猫眼现象。

晶体光学实验教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