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双方损失

如题所述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日军在仁川登陆)

1894年6月10日,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全州和议”,并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但早已打定了主意要赖在朝鲜不走了,于是,中日两国之间进行撤兵的交涉,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方案》,以改革之名驻军朝鲜。清廷自然是不会同意的,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军。7月14日,日清交涉破裂,战争迫在眉睫。

从朝鲜开始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高宗大王,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并以朝鲜伪政府的名义“委托”日本驱逐驻朝清军。
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袭击向朝鲜增兵的清军船队,甲午战争爆发。随后,日本陆军偷袭驻扎朝鲜牙山的清军,清军败退,汉城、平壤随即失陷。





当时清军陆军的战斗力只能用逗比来形容,日军当时每人仅仅配发8枚子弹,可是千里追击清军的日本小短腿甚至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在朝清军每枪配发150枚子弹,不过拿着枪的清军士兵往往是胡乱射击,打光子弹就撒腿往后方跑,还要向朝廷报告说已奋勇抵抗,弹尽粮绝,不得不撤退。在朝鲜战场上战斗最激烈的平壤战役中,清军据说战斗得“英勇顽强”,击毙日军180人。而这些战场上一触即溃的清军对朝鲜百姓确实无恶不作,在逃跑过程中,这些人对沿途的朝鲜村庄烧杀抢掠,与土匪无异。

平壤沦陷的第三天,即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水师护送4000入朝援军抵达朝鲜后,在返航途中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域遭到日本联合舰队阻击。战斗历时长达5个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战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反而是日本联合舰队先撤出战场,北洋水师甚至做了追击动作(虽然是象征性的)。





然而,日本联合舰队是日本国之舰队,而北洋水师,只是北洋派系之私军(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是,当时参加海战的广丙舰被日军俘虏,其舰长还写信请求日军放还军舰,理由是广丙舰属于广东水师,不属于北洋,可见清军派系分隔之严重),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就此轻易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清军的大败亏输

朝鲜战场的大溃败及制海权的丢失直接导致战线被日军推进到了中国境内。10月24日,日本大将大山岩帅两万五千日军从旅顺后方的花园口登陆,向大连湾发动进攻。在二十多天的战斗中,清军节节败退,大连守将赵怀业居然不战而逃,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的拥有完备堡垒体系,人员众多,弹药充足的“远东第一要塞”旅顺要塞甚至只守了一天就被日本攻占。





(旅顺大屠杀)

大连湾的失陷使得北洋门户洞开,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从海陆两面进攻躲藏在威海卫港中的北洋水师。日本陆军在消灭陆上各阵地之清军后,用清军的岸防炮台轰击北洋水师军舰。北洋水师诸将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陆军的顽强精神,以决死的信念与炮台及敌舰对射,最终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提督衙门)

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落下帷幕。中国陆海军伤亡官兵约35000人 ,日本陆海军伤亡官兵18542人。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6、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7、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