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说灭亡六国的原因不是秦国,而是六国自己,灭亡秦朝的原因不是刘邦项羽,而是秦朝自己?

如题所述

秦亡之我见秦国灭亡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选才和如何用人。商鞅变法中说: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会得到重用。而对人的德没有明确标准,这也许是当时的政治背景所限制。因此秦王政亲政后启用了大量的有用之才,李斯就是其中之一。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学成之后,李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到秦国去谋事。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由此可见,李斯并不是一个想干一番大事的人,他之所以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心里根本就没有天下的老百姓,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大权,那么国家那还会有希望,人们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物极必反,造就了陈胜吴广起义,天下豪杰纷纷响应,直至刘邦入关中,秦亡了。再看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出于自身的利益以及为了讨好秦始皇,提出了许多建议。例如,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国的。在他当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是用在建立中央专制政权,划定全国疆域,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等,对文化思想方面很少注意。因此,善于领会秦始皇意图的李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提出了焚书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准。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等等。由此可见,李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如果秦始皇善于用他,是会给国家带来利益的,百姓也会得到实惠。但是同时防止他小人一面,将一些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事务不要托付给他,那么秦国也许还不会消亡得那么快。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秦二世执政后,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规劝胡亥,任由胡亥是玩毁了国家。李斯提出的“督责之术”的主张,既有取宠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继承法家思想的一面。什么是“督责之术”呢?实际上就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就是对臣下和百姓实行“轻罪重罚”,使人人不敢轻举妄动。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顾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纳了李斯的“督责之术”。此后,杀人多者为“忠臣”,残忍者为“明吏”,弄得天下怨声载道。而且在李斯、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为。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地从关中征发人民去打仗,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负担,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秦始皇一身的败笔就在他没有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这是个千古之迷)和用人不当,特别是信任李斯这小人。李斯出身卑微、家贫,他所追求的是荣华富贵,极为爱财与权,所以当他成为秦国大丞相后,非常贪恋手中的权势,所以才会有篡改遗诏之事的发生。秦二世才会继位,让秦国失去了最后一次可以改变不再暴政统治的机会。可以说秦灭亡是必然的,秦的灭亡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我们是否应该在选拔人才时更为注重他的综合素质这一项呢?尤其是他的德。也许这样会更好地为选拔人才提供相对合理的建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3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2个回答  2016-04-23
内因是关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