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里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

如题所述

大学的工科教育, 和实际的工科行业工作, 是基本上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

学校的教育是属于科研路线,本科为研究生打基础,研究生为博士打基础,博士为科研打基础,但最终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资格来做科研的,学生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就业,所以这些课程和就业关联微乎其微。

至于实际就业所需的技能,那就更扯淡了。如果说计算机电子之类的先进工科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系统性的学习才能胜任,而像机械土木类的传统行业,门槛低得令人发指。

像机械行业,绝大多数生产制造的岗位,可以说初中学历的人员实习几个月就能够胜任,即使存在一定门槛和知识技能要求的研发岗位,高中学历的人员实习几个月同样能够胜任。

早在80年代,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当时还是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年代,每年有多少新毕业大学生来工作,并不是由工厂自己决定的,需要上级部门进行分配,所以在项目比较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设计人员短缺的问题。

于是企业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从工人中挑选一部分比较聪明一些的人员,进行短期的机械制图方面培训,然后就可以胜任设计岗位80%的工作内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拆零件图。

不是机械的行业的人员,可能不知道拆零件图这个工作具体内容是做什么的,但是机械行业的人员就会知道这个工作内容是多么的低端,但占整个研发设计工作内容的比例却是非常高。

而工地施工岗位人员对于学历的门槛可以降低到小学。

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些公司不招聘这些低学历人员,然后通过培训来工作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历高的人员整体素质越高,公司的管理成本就越低,至少打架斗殴搞破鞋这类破事比低学历人员要少很多;另一方面就是增大他的沉没成本。

像很多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做的专业职校上完全能够胜任。那么公司为什么不招职校生来做?是因为职校生的沉没成本非常低,他们宁可去送快递,也不愿进厂工作。

而大学时期工科专业的各种课程,又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服从和驯化的作用。

很多工科的工作不仅非常低端,而且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工作体验感非常差,而收入又上不去,这就会形成了一个只有缺点而没有优点的结果。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愿意做这项工作呢?很简单,这就需要大量的筛选。

工科在校课程都要经过一系列繁重又痛苦的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服从性测试,筛选出来那些不服从这类行业的刺头,同时对已服从人员进行不断的驯化,让他们能够接受实际的工作。

可以说,只要你这个人的学历能够满足公司招聘的要求,个人能够接受行业的工作状况,你会不会什么东西已经问题不大了。这种服从和筛选的政治正确,远远大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包括读研,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业的工作本科生是很惨,但是读研之后就好了,这是纯属主观意识,而忽略了行业的客观现实。

事实上,绝大多数研究生只是本科生的延长版和加强版,只不过筛选出了行业内略微好一点的不那么差,甚至不那么让人痛苦的工作岗位来分给这些研究生。也就是说,读研能进个好点的工厂。

传统工科行业最绝的一点,就是明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虽然存量很大,但增量很小,甚至随着行业的衰退,很多具体行业的增量为负数,但高校招生的时候依然招了大量的人员,所以使从业人员形成了高度的冗余,造成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效果。

我刚毕业的时候,进入了一家在全国同行业内都屈指可数的大型国企,但其收入非常低,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作体验感奇差。

可以说,这类工作本身就是以遭罪为生,干一天遭一天的罪,干一年遭一年的罪,干十年就是遭十年的罪。

可是我发现,很多同事们还干得津津有味儿。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人们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家庭条件极度贫穷。可以说他们不干这个工作,家里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而另一方面,全国知名大型国企的名头让其个人和家庭精神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可以说,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迫切需要这样一份工作。

后来我混了一年就跑了,而其他的很多同事至今仍在继续遭罪,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而且更搞笑的是,现在他们很多人的先进工作实力居然还上了某一流报纸,而报道的内容更是人间惨剧,秉承了传统工作行业歌颂苦难的自残自虐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