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孩子4岁,在家能够与家人正常交流,可是一去学校或其他场合,不论是面对老师、同学还是陌生人,他都沉默不语。

是胆小?害羞?还是另有其因呢?

最近,台湾金牌导演罗景壬的新作《第三个愿望》,讲述了一位在火葬场长大的女孩,在老师和家人的帮助下,成功走出“选择性缄默”的阴霾。

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小众而真实的改编案例?

罗景壬导演说,这些决定并无法使影片更煽情动人,甚至适得其反。但最后仍然决定这么做,他们的动机除包括保护当事人,也包括保障影片的通俗性:使观众以较低门槛进入整个故事,同时得以从正确的方向,初步理解这种罕为人知的疾患。

什么是“选择性缄默”?

它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儿童疾病,特征是已具有语言功能的儿童在特定社会环境,如学校、社交场合中不能语言表达,但在其他环境如家里,能正常说话和进行肢体交流。

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期患病率0.7%~0.8%,多见于女童和双语者。

这种心理行为障碍不像孤独症,它有一定的隐匿性,因为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是完全正常的,所以上学前,因为没有和其他孩子的对照经验,家长往往很难自己发现异常,通常以为孩子只是有点胆小害羞,不会很在意。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中移民和少数族裔儿童患病风险高于原居住地区人群。

如选择性缄默症在以色列普通儿童中的发病率为7.6/1000,在移民背景的儿童中流行率高出普通儿童的3倍(22/1000)。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4将选择性默症的诊断定义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在预期应该说话的场合,一贯的表现出不说话,如学校或幼儿园。

2. 缄默行为严重地妨碍患者在教育或者是学习,工作上的成就和社会沟通。

3. 患者的缄默行为,必须持续一个月以上,但不含入学的第一个月。比如,刚入学的孩子可能面对陌生环境会不说话,但是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一个月之后他仍然不说话。

4. 缄默若仅仅是因为缺乏社交情境所需的知识,身体不舒服,或者是不适当的情境,这种情况就不能诊断为选择性缄默。比如,把孩子置身在非母语的国外,不熟悉当地的语言,这种情况下,孩子出现的不说话就不能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共生性缄默。

是孩子过度依赖妈妈,他们在害羞,焦虑,恐惧的时候,用不说话来掌控自己的环境,达到控制环境的目的。

第二种,言语恐惧性缄默。

这种类型的孩子会恐惧自己的声音,他们觉得自己声音非常不好听,喜欢用言语之外的方式去沟通,避免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

第三种:反应性缄默。

儿童拒绝说话,可能是遇到了重大的创伤型的事件,比如嘴巴或喉咙有过创伤,或者是被大声训斥过闭嘴,永远都闭嘴,不要说话。这种类型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出沮丧,郁闷的情绪状态。

第四种:消极抵抗性缄默。

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把缄默当成一种敌视的手段,他们经常会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企图通过抗拒和别人交谈来控制生活,达到他们想要某些奖励的目的。

《第三个愿望》中的小薇就属于第三种反应性缄默。

小薇选择沉默的真正原因是她的爸爸得了口腔癌,没办法吃东西、不能说话,小薇为了跟爸爸成为一样的人,也选择不说话。

“不想让爸爸一个人。”相信很多人被小薇的这句话感动落泪。

孩子被诊断为“选择性缄默”,如何进行非药物性干预呢?

1. 认知行为疗法

Lang等设计了模块化认知行为疗法用于选择性缄默症患儿的长期治疗,干预内容包括:

(1)孩子和家长的心理教育;

(2)生理训练——呼吸和肌肉放松;

(3)认知训练——症状外化与认知重构;

(4)行为训练——应急管理、暴露层次开发、建模、塑形、渐进脱敏;

(5)父母培训——提高父母帮助孩子的技能;

(6)教育或其他环境训练——集中训练他们在学校及其他环境内的行为及促进社会言论方面的作用。

2. 家庭疗法

在治疗过程中,来自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合作、理解,帮助孩子克服焦虑和逃避,帮助他们减轻自身的依赖性(对于父母的强烈依恋和极度依赖,导致对于外部世界的恐惧和不信任感)和矛盾心理。家庭治疗的重点在于减少父母的授权行为和孩子的回避行为。

3. 游戏疗法

当在游戏的环境中进行塑造时,以游戏为主要强化因素。包含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游戏空间、角色扮演和戏剧投射。

培养孩子积极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自发性,帮助孩子变得更善于交际,更有弹性。

《第三个愿望》影片中,在老师非常有爱的帮助下,小薇渐渐敞开心扉:

她变得不再拒绝与恐惧说话;学会融入集体,跟同学去福利社参加社会活动;放学后跟父母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趣事,逗父母开心;还邀请好朋友在家庆祝生日,并许下三个愿望:自己成为画家、妈妈不再腰疼、爸爸陪她长大……

导演在他的手记中写道,这是一个关于预设立场的故事。

天真的孩子,本是无知的、快乐的、好奇的、吵闹的。当他们沉默、不发一语,我们会感到不幸。不幸是一连串我们预设的景象,当孩子在那样的景象中,我们就会忍不住怜悯。

怜悯是什么?

当我们看见他人的不幸,意识到自己的幸福时,我们会展开行动,怜悯不幸的人。满载幸福的人,将剩余的幸福下放给他们认为不幸的人,于是怜悯形成一种阶级。

阶级的距离,使我们忘记去理解。而理解是平等的,我们常在怜悯中,忘记去平等的理解他人。

总之,包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真诚的感受,是一切疗愈的开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从小都不爱说话,因为他们不自信,所以沉浸在了自我的世界里。这个时候需要外界力量的鼓励,最最主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把他当作一个正常的孩子看待。
第2个回答  2020-11-24
我觉得父母应该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更加的自信开朗,积极乐观,另外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孩子的和其他孩子的默契度,让他和别人多交流等等,这样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的外向。
第3个回答  2020-11-26
我个人觉得有一些孩子从小就性格比较孤僻,而且特别的内向,不爱说话,我个人觉得应该多带他出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玩耍,多鼓励他和其他的小朋友学习,告诉他他是最棒的,告诉他其他小朋友都说他非常的好,也特别愿意跟他玩,慢慢的孩子就喜欢跟别人一起玩耍和变的爱说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