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藩和英国之间打了一次萨英战争,结局怎样呢?

如题所述

对于日本的幕末时期而言,和西方势力的冲突总是不少的。有些冲突是武士和浪人们自发的攘夷行为,但也有一些是如长州藩这样的强藩主导的武装攘夷行为。但作为后期推翻幕府主力的萨摩藩,早期其实并不是很乐意直接和西方势力进行冲突。毕竟他们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对方有所差距,正面硬碰硬肯定不行。然而,恰恰就是有这种心理的萨摩藩,正面和英国打了一仗,史称"萨英战争"。


而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让人十分无语,它是因为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发生错误,结果爆发了一场战争。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在1862年9月14日,萨摩藩大佬岛津久光率队出巡至生麦村时,路遇英国商人查理斯和其同伴三人。因为查理斯不愿意按照日本的传统礼仪让开道路和下跪,而且还对着岛津久光的武士们"口吐芬芳",并且驱马进行冲撞,结果查理斯等人被武士们砍翻了三个。唯一没有挨刀子的是个女人,没有什么威胁才能趁乱逃走。(也就是岛津久光在这,否则武士们得把这女的也砍了。)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生麦事件",按说在当时这个浪人们刺杀外国人的大环境里,也算不上太过于严重,毕竟位于东禅寺的英国驻日公使馆都被浪人们袭击过两次了。可是这件事偏偏是涉及到了两国的文化问题,英国方面震惊于日本大名的做法,国内舆论上也纷纷要求为死难者讨个公道。于是乎英国政府立刻电令了当时在日本的代理公使约翰·尼尔,要求他立刻联系德川幕府,一定要将这件事完美解决。

约翰·尼尔也不愧是资深外交家,立刻就去找了德川幕府,要求德川幕府就生麦事件进行赔偿。按说这件事其实比较奇怪,杀人的是萨摩藩的人,找德川幕府要什么赔偿呢?但考虑当时日本名义上的最高政府就是德川幕府,而萨摩藩属于是地方政府,所以英国人肯定是先找德川幕府来谈这个问题。德川幕府对于当时的攘夷刺杀行为可以说是焦头烂额,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当即同意赔偿受害者家属十万英镑。


按说这件事其实到此就可以算结束了,可是杀人凶手奈良原喜左卫门还没有被惩罚,所以约翰·尼尔还得去找萨摩藩要凶手去。当然了,约翰·尼尔也知道萨摩藩不好惹,因此他准备的是武装谈判,有英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奥古斯都·库柏中将指挥的七艘军舰作为他的后盾。英国舰队于1863年的8月12日停泊到鹿儿岛城附近海域之后,约翰·尼尔才派人上去递交了国书,并要求和萨摩藩进行谈判。

按说英国方面在国书上提出的条件也不算过分,英国方面要求萨摩藩对杀人凶手进行处罚,并且还要向受害者的家属赔偿2.5万英镑。但很可惜的是,当时负责翻译工作的是福泽谕吉,就是现在被印在日元上的那位老兄,福泽谕吉当时作为翻译人员是有点二把刀,楞是把交出杀人凶手这一条,臆测为要萨摩藩交出岛津久光给英国方面杀了泄愤。另一个说法是,英国人当时用词为"肇事者",福泽谕吉认为这指的是藩主岛津忠义或是大佬岛津久光,而非是杀人者奈良原喜左卫门。


当时萨摩藩还是尽力希望避免战争,所以提出次日在鹿儿岛城进行谈判。但约翰·尼尔估计是担心自己去了会成为人质,因此在次日拒绝前往并要求萨摩藩立刻作出答复。萨摩藩那边也是暴脾气,直接就给英国人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对于生麦事件并无责任。英国人对此的反应是把军舰开到更近的海域去,准备和萨摩藩开战。在8月13日这一天,奈良原喜左卫门还准备带人上去偷袭,但因为英军戒备森严,计划不了了之。

8月14日,约翰·尼尔派人通知萨摩藩,如果萨摩藩还不答应条件,那么双方将立刻开战。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萨摩藩都已经没了退路,备战的同时还把指挥机构搬离了鹿儿岛主城,转移到了远离英军火炮的千眼寺附近。而8月15日这一天,英军舰队也扣留了萨摩藩三艘蒸汽船作为威慑,希望逼迫萨摩藩接受条件。却不想到了中午左右,萨摩藩在沿岸的炮台率先开火,英军舰队因为距离鹿儿岛城过近,当场就被对方的炮火笼罩了。


英军舰队自然不甘心被动挨打,所以也利用七艘军舰上的百余门火炮还击。当时英军军舰装备的是阿姆斯特朗火炮,就射程、威力、精准度上都强于萨摩藩的老式火炮。因此在双方的炮战中,英军舰队是占据了优势地位的。只不过英军所在的位置恰好是萨摩藩平时训练的海域,各处炮台对于这里的射击参数都是有所了解的,再加上炮台本身提供的防御加成,短时间里萨摩藩和英军舰队也是打的有来有往的。

而对英军不利的是,此时台风突然出现,对于在鹿儿岛城附近海域战斗的英军舰队造成了很大威胁。不仅船只本身摇晃的十分厉害,火炮的射击精度也因此大幅度下降不说,英军旗舰尤拉亚拉斯号被萨摩藩击中,舰长和大幅同时阵亡,这造成了英军舰队的士气大幅度下降。不过英军自己也没有放弃报复,因此英军都是猛烈炮击鹿儿岛城,导致了鹿儿岛城有五百多座房屋被毁,萨摩藩之前建设的工厂如今也大多被毁。双方战至8月17日傍晚,英军为了避免损失进一步加剧,所以只能撤离了鹿儿岛海域,向横滨方向进行撤退。


这时萨摩藩上下对于英军的撤退出奇的冷静,并没有因英军撤离而狂呼胜利,萨摩藩上下很清楚,这次胜利并非是他们自己足够强大,而是英军担心损失进一步增加才撤离的。如果战斗持续下去,那么几乎在炮击中损失了所有炮台的萨摩藩,未必能够取胜。因此萨摩藩十分明智的在1863年11月15日议和,并同意赔偿英方2.5英镑。但萨摩藩这里耍了一个手段,声称自己财政吃紧,只能请幕府代为赔付,而幕府自身因为希望尽早平息风波,也就当了这个冤大头。

同时萨摩藩自身也意识到了,自己与英国的实力差距,明白了如果实力不够,是不可能完成"攘夷"大业的。于是冷静下来的萨摩藩开始从"攘夷"转变为"开国"政策的支持者,并积极和英国进行合作,以期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来壮大自身。这一举动本身十分明智,确保了萨摩藩能够完成自身的改革和壮大,为日后推翻幕府做了充足的准备。


而反观英国方面也是将生麦事件和萨英战争带来的小小风波抛之脑后,英国意识到了德川幕府作为日本名义上的最高政府,实际上对于各藩国的控制力不足。而如萨摩藩这样的强大藩国,在很多时候又是不受幕府直接管辖的。因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英国方面按下了英国皇家海军未胜而退的小小耻辱,转而开始加强与萨摩藩的合作。这就导致了日后倒幕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实际上开始支持倒幕派的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