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是效率优先而不是公平优先辩论词

如题所述

跨入21世纪,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站在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总结过去,筹划未来,编制、实施好新世纪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对于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团结进取,奋力开拓,积极实施各项改革,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迈出重大步伐,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提前达到“小康”水平,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0.9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746元,是1995年的1.8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7亿元,年均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4亿元,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1.6亿元,年均增长13.7%;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九五”计划,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省前列。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29.3:43.6:27.1调整到15.3:52.6:32.1,农林牧渔结构由33.1:0.4:9.3:57.2调整为25:0.7:10.6:63.7;工业骨干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八五”末提高了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比“八五”末提高了6.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1.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3%提高到6.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比“八五”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达到42%,比“八五”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
3.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集约化转变。工业增长质量与效益有较大改善,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4.1%,资金利税率达到19.2%,产品销售率达到96%,分别比1995年提高2.7、4.9和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比1995年提高1.6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收到显著成效,共培植50多个名牌产品,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优势产品群。�
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建成了华能电厂二期、威海新港二期、威石公路、米威调水二期、第一热电厂、市立医院门诊楼、市体育馆等一大批能源交通、社会公益设施项目,完成了荣成钢丝帘线、文登曲轴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建设与改造。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4平方公里扩展到9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扩大到43.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到35.3万人,有12个镇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心城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
5.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0亿美元,其中出口13.1亿美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5%和21.4%。出口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比1995年增加57个,远洋市场出口比重提高了4.9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八五”末的72.5%上升到76.4%,其中机电产品比重由12.2%提高到21.8%。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一些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纷纷来我市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九五”期间共达成国内引资项目1800多个,引进资金90亿元左右,建设了魏桥纺织品等一批大项目。�
6.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企业改革顺利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完成镇以上工业企业改制1138家,改制面达到88.2%。建立并完善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9%和67%,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0%,下岗职工累计再就业率达到86.7%,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重达到49%。完成了由实物到货币化分配的住房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了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
7.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科教兴威”战略得到较好落实,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各市区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和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九五”期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25项,其中2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6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办了威海软件园等一批高技术园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和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各类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分别达到6032人和2.2万人。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普遍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有较大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近两年出现负增长。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政、宗教、史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8.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4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8.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突破1万元。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40.3%下降到30.5%,消费支出中文化、教育、旅游和享受支出比例比1995年提高8.8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2.2平方米和26平方米,城乡居民通讯、交通、用电、用气、绿化美化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总的看,“九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努力扩大投资,发展生产,促进消费的结果;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全力扩大对外开放的结果;是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运行质量的结果;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促进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环境和条件�
跨入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三大趋势:随着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贸易、投资、金融更加自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增长更加趋于知识化、信息化;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和全球性成熟技术产业生产能力的过剩,将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世界经济增长面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
从国内看,“十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全面启动社会投资,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者心理预期,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以旅游、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机,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持久动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于国际国内环境和发展走势,综合考虑我市条件,“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区域经济集团化,为我市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市经济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将获取更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和产业扩展领域;发挥毗邻韩国、日本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促进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第二,国际新兴产业的崛起,为我市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海洋、生态和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有利于我市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旅游业、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第三,国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我市搞好城乡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开辟了新的领域。当前我市城市建设正处于成长期,国家的城市化政策,对于我市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布局、发展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第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为我市利用多种资源、多元市场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加快,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各类资源配置愈加灵活和自由,有利于我市实现生产要素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流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第五,多年的改革、发展和积累,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要素市场体系,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对于在新世纪加快经济发展、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我市自身存在的问题,又使我们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一是来自结构升级的挑战。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不断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日益高级化,而目前我市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比重过大,科技含量较低;工业经济中主导产业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低;经济增长内涵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结构调整面临巨大压力。二是来自扩大内需的挑战。扩大内需是“十五”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市多元化投资主体尚未形成,大型建设项目少;消费需求平淡,价格指数连续下降,市场缺乏热点,启动内需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来自重要资源的挑战。集中体现为人才短缺,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数量少、比重低,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资金紧张,金融部门放贷能力较弱,企业资本运营效率低下,上市融资少。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近年自然降水减少,蓄水量不足,水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四是来自发展软环境的挑战。当前,我市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国际惯例还不相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环境、信息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环境和市场环境亟需改善。五是来自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消耗、低水平和低质量现象;部分企业短期行为明显,非法占用耕地,污染水源;旅游开发中破坏沙滩、森林、泻湖资源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指导思想�
新世纪开局的五到十年,是我市加快发展、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海洋、区位、生态等优势,坚持以海兴市,科技为本,向建设生态化、国际化、知识化旅游港口城市的目标努力。“十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力实施科教兴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指导原则�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结构调整贯穿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全面推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把调整社会结构摆到重要位置,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全新的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实施现代化管理等手段,推动经济增长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培植支柱产业、重点产品,使之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旺盛生命力。�
坚持以经济成份多样化为体制框架。积极进行各项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体制高效、机制灵活的所有制结构。�
坚持实施科教兴威战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知识含量,以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我市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实现生产、投融资、市场等生产要素配置国际化。�坚持实施城市化战略。把推进城市化进程摆在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科学搞好城乡建设布局
,完善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抓好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建设,使城市化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对水、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速度要保持在适度合理的区间。主要目标为: �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2:51:37,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5%左右,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65%,城市化水平达到47%以上。�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达到20%以上。�
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其中出口26亿美元,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8%,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建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水平。全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类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在50以下,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自然环境质量达到亚洲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发展与提高,到2010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运行实现市场化、国际化,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民生活充实富足,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经济建设的五大任务�

(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加强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具体产业布局上,加大力度培植海洋经济、旅游、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工业为核心、发达的第三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
1.改造优化传统工业。立足我市工业存量资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改造一批、壮大一批、培植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总体思路,发挥比较优势,走创新改造、培育名牌的路子,壮大优势行业、企业和产品。�
机械制造业。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工业的有利机遇,转变产业体系自求平衡的观念,以机械零部件生产和“专、精、特、新”专用装备为发展方向,加快技术引进与创新,加大改造重组力度,发展以汽车零部件、通用机械、输变电系列产品、船舶修造等为主体的制造业,形成一批“小件巨人”。汽车零部件工业,是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以天润曲轴、山海连杆、大宇汽车等企业为主体,加强与国内外合作,扩大曲轴、连杆的生产规模,活化大宇汽车零部件的资产经营,搞好齿轮箱、高频电子点火器、活塞环、汽车电机、减振器、液压油缸等产品升级,鼓励开发新的生产项目,努力将我市培育成国内外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通用机械工业,大规模应用电子技术,推动产品开发向自动化、数控化、成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小型多色胶印机械、制版印刷一体机械、高档成套数控节材木工机械、高效智能节能电机、智能环保泵、除尘设备、飞机牵引车、精密扳手、钻夹头等产品。搞好输变电系列产品开发,加快改造升级高压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和充气柜等系列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创造条件发展石油化工。橡胶加工,以三角集团、成山集团为龙头,加快轮胎工业的发展,压缩斜交胎生产,加快研制开发载重轮胎、轻卡胎、工程胎、轿车胎等系列子午胎,搞好10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300万套半钢子午胎和钢丝帘线、胎圈钢丝两个配套项目的建设,到2005年,全市轮胎子午化率达到70%,建成国内外最大的橡胶加工出口基地之一。精细化工,围绕橡胶、食品、生物化学等工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开发橡胶助剂、促进剂、催化剂、防老剂等系列产品。利用液体石油码头,有选择地发展后道工序化学工业,争取在合成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
轻工工业。坚持品牌、规模、质量、效益并举,切实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集中力量发展皮革制品、地毯、渔具三大系列产品。皮革制品,以皮革、鞋类生产为龙头,开发多品种、系列化的皮革材料,提高皮革鞣制、毛皮染整的技术水平;加快建设金猴工业园,提高鞋类设计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地毯,加强技术引进,不断强化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发展仿手工机织地毯等高档产品,进一步提高“山花”、“海马”的品牌知名度,塑造威海地毯的整体形象。渔具,以现有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抓好碳素纤维制品扩大出口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高档钓具,进一步拉长产业链,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钓具配件,开发多品种的碳素体育用品、文化用品,争创全国性渔具批发市场,创立渔具国际品牌,把我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渔具生产基地。�
食品工业。从资源转换的角度出发,把食品工业作为我市开拓新的消费品市场、振兴传统产业的骨干行业来抓,尽快提升发展地位和发展水平。发挥我市水产、水果、花生、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食品工程技术,引导现有企业和新型投资主体开发高档佐餐食品、大众化方便食品、出口创汇食品;开发生产具有国际水准的功能饮品。坚持产业发展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行业引导上做到高起点、高水平,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充分与国际惯例接轨。争取在构筑具有威海本地特色、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食品加工体系上有所作为,创出品牌,形成规模。�
纺织与建材工业。加大行业内部整合力度,坚持为与不为相结合,有选择地进行改造升级,激发企业的活力。纺织工业,努力搞好调整改造,将行业发展重点转移到高档纤维、高档面料、时装和高档服装上,同时不放弃具有良好市场的加工贸易产品。加快开发新型合成纤维及功能化、差别化纤维;搞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毛毯制品、服装面料、装饰用布的开发生产;坚持引进与提高自主设计能力相结合,大力开发高档西装、名优新特服装及时装,创建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浮法玻璃和新型建材,提高浮法玻璃的比重和加工深度,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保温建筑材料和新型装饰材料。�
在改造传统工业过程中,必须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生态化城市的需要,淘汰“五小”企业,限制发展石材加工、渔粉加工,禁止新增平板玻璃原片、汽车斜交胎、棉纺、毛纺和缫丝绢纺生产能力。�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夯实基础,蓄足后劲,后五年进入成熟增长期,实现产业规模化。�
电子信息。密切跟踪国际产业发展动态,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攻通讯终端产品、办公自动化产品、微电子产品和光纤光缆等。通讯终端与办公自动化产品,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发展计算机终端显示器、热转印打印机、胶印机、大容量电脑软磁盘及光盘、电子传感器、扫描仪/识读器等产品;加大力度,推进热转印打印机和胶印机产业化,扩大显示器生产能力,建成CD-R光盘项目。微电子产品,引进技术,大幅度提高薄膜热敏打印头、CMO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偏转线圈等关键微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延伸开发相关产品;面向日本、台湾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加工贸易产业。光纤光缆,以山东宏安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传输系统等高技术产品,积极开发大芯数光缆、带状光缆、海底光缆等产品。软件业,是我市鼓励发展的导向性高技术产业,以威海软件园和北洋集团为主体,大力开发办公自动化、工业控制、企业管理等软件,尽快实现产业化;搞好自动售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争取到“十五”末,把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微电子产品和软件开发生产基地之一。�
生物工程。积极在农业生物、海洋生物、生物制药三大领域寻求突破。农业生物,以改良品种、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采用脱毒组配、转基因技术开发畜禽及农作物新品种,搞好高效安全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的研究。海洋生物,利用转基因、杂交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水产新品种,搞好养殖品种病害技术的研究,实现对虾、扇贝等大宗养殖品种健康养殖。生物制药,紧紧围绕基因工程、活性蛋白等技术,加大力度研究开发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药,搞好B-甲壳低聚糖硒盐类癌细胞抑制剂和顽固性溃疡伤口愈合剂蛹虫草菌两类国家一级新药的产业化,推进促肝细胞生长素、肾细胞生长因子、飞克痢、Y-干扰素等产品产业化、规模化。�
新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微粉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光电子材料。抓好碳纤维原丝、光通信纤维、超细粉体、合成陶瓷、纳米复合材料和防噪减震材料等项目建设;搞好抗冲击型改性ACR产品和医用高分子产品的开发,扩大一次性非PVC软包装输液袋等生产规模,争创全省高分子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生产基地。�
新能源。把开发重点放在高性能大容量电池、清洁汽车电池、新式太阳能产品、地热和风能的开发利用上。进一步推进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胶体电池的产业化。抢抓清洁汽车产业开发的有利时机,开展清洁汽车电池攻关。开发利用好地热、风能等资源。 �
3.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创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外向化、农业科技现代化、经营方式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积极调整种养结构、粮经作物结构,集中力量发展高档蔬菜、优质果品、食草节粮型畜禽、高蛋白饲草、绿化林木花卉园艺、特色动物养殖等六大系列产品,建成一批特色种养基地。从优化粮油品种、提高粮油质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出发,继续抓好粮油生产,“十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花生总产稳定在25万吨左右。�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荒山绿化、国土综合整治、退耕还林、无公害生产四大工程,高标准建成六大绿色通道、十二大森林公园及昆嵛山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与比较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出口导向型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加强出口产品安全、质量认证工作,创建国际品牌,扩大出口规模。到2005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争取达到40%左右。�
积极构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