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道德经》第七章中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如题所述

第  七  章 

天长地久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

①天长地久:对比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两者似乎自相矛盾。实则两处之“久”意义不同:前者为“长久”,后者为“永恒”。

②以其不自生:天地亦须遵循道律,换而言之,天地亦有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因此天地之“不自生”,并非绝对存在,乃相对于人类而言。

③后其身而身先:圣人先人后己,与世无争,却能得道而为举世所敬仰。

④外其身而身存:圣人超然于生死之外,却可安享天命、远祸全身。

【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乃在于它不为自己而存活,因此得以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置身于民众之后,却能为举世敬仰;超然于生死之外,却得以远祸全身。难道圣人没有私欲吗?〔正因为他有私欲,〕所以才能实现欲求。

【释】

    1、物愈为原始,愈不自生(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低),存时(由生而亡的历时)常愈长。故行星之存时,必短于高级星体;人类之存时,必短于低级生物——或有例外,亦少之又少。

2、《菜根谭》有云:“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圣人唯以道德仁义行之天下,无因功名富贵争于天下。然道德仁义为主,功名富贵为仆;主贤且明,仆焉不服?

3、圣人不执着于生,故无因生损身;不执着于死,故无寻死伤身。达士知生死同根,故存心于澄彻之中,置身于生死之外。若此,则物不能损,人不能伤。

4、公私合一,人我无二。若无私,何以立公?若无己,何以为人?是以君子有私,然无以私损公;有己,然无因己害人。圣人因己而爱人,且无害人,故能成其己;因私而行公,且无损公,故能成其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1
机械加08u :你好。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本章在说明无私的益处。从天地的不自生而能长生,下推到圣人效法天地的无私,而能成其私。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就是他不自私,结果反而成全了自己。成其私,就是成就他自己所追求的事业
在这一点上,孔子“毋我”,老子“无私”,两位圣人是相通的。由此也可以知道伟人事业的共同基础之所在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15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道德经》第七章中的一句名言警句,意思是因为他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私人利益。这句话的含义是要求人们不要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而是要以无私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
《道德经》第七章是讲修养的篇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无私”的重要性,认为领导者应该放下个人的私心杂念,以无私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和对待人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无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道德经》中,无私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领导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老子认为,只有当领导者放下了个人的私心杂念,以无私的心态去对待人民和事务,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明智、勇敢、仁爱等优良品质。因此,无私是领导者必备的道德修养之一。
2. 无私才能成就自己的私人利益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思想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放弃自己的私利,而是要人们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以无私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只有当领导者以无私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和对待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因此,无私是领导者实现自己私人利益的前提条件。
3. 无私是一种智慧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无私是一种智慧,是因为它能够让人们摆脱个人的局限,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人生和社会。只有当领导者以无私的心态去对待人民和事务,才能真正做到明察秋毫、运筹帷幄,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因此,无私是领导者实现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总之,“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是《道德经》第七章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它告诉人们要追求无私的境界,以无私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这句话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以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成功的人。
第3个回答  2017-10-31
处处闻啼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