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公到底是不是宰相

如题所述

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
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追为礼部尚书。他的长相也不是什么黑脸,倒是和他同朝为官的侍御史赵扩,因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编戏人把赵的“铁面”挪给包拯了。
还应指出,包拯是位“清官”,但和他同时代也先后做过御史和开封知府的吴奎、赵扩、唐介、庞籍、欧阳修等,不管“政绩”、“直声”都不比包拯差。不知为什么独有这位被欧阳修称为“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的包拯,从宋元至今在戏剧舞台乃至民间,一花独秀,大显威风,经久不衰,流传千年。

有人说“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职能与宰相接近,所以内阁大学士有时也被称为宰相。包拯被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因此也可以被称为宰相。”
——其实这个说法不正确,似是而非。在中国历史上,内阁大学士之设,始于明朝。
明初,设中书省,其长官曰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后废。洪武十五年,始置大学士,以备顾问,定为正五品。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政事。明仁宗以后,其位渐崇,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包拯时候(宋朝),并无大学士,更无龙图阁大学士!后世的剧作家,出于剧情的需(包拯应当是实际上的宰相),就虚构了一个宋朝的龙图阁大学士!

历史上包拯曾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 龙图阁学士是个虚衔,从三品 相当于副局级。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例如龙图阁,就奉藏着“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书籍、世谱”。其后,又建有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及南宋的焕章、华文、宝谟、宝章、显文等阁。 在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可说是代表最有学问的职位,百姓称呼龙图阁学士为老龙,龙图阁直学士为大龙,龙图阁待制为小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7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