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关系如何?

如题所述

举个例子吧,8.8级的螺栓螺栓的最大抗拉强度则为800兆帕,最大的屈服强度则为640兆帕,当应力达到800兆帕以上时螺栓失效断裂,但应力到达640兆帕至800兆帕之间时,螺栓发生屈服,不可逆的弹性形变。所以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是两个概念。而且螺栓实际断裂并不是拉断而是受到剪切力的作用是被剪切断的,端面成45°角,这也就是第三强度理论的概念,如果不是螺栓而是钢结构,如果不是三向受力相等的情况下则主要通过第四强度精确理论判断结构应力强度大小也就是米塞斯应力;判断钢结构的强度是否安全一般和许用应力比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屈强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这个数值越小,那么它的可塑性越好。 
也就是说材料的屈服强度越低(容易塑性变形)同时它得抗拉强度越高(不容易拉断)那么它的断后伸长率越高。

零件的塑性变形伸长(以下称伸长),是从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开始到应力达到抗拉强度时结束(拉断了),也就是说材料的这个阶段越长那它能得到得伸长越长,断后伸长率越大,所以引入了屈强比得概念。

扩展资料

屈服强度影响因素

影响屈服强度的内在因素有:结合键、组织、结构、原子本性。

如将金属的屈服强度与陶瓷、高分子材料比较可看出结合键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组织结构的影响来看,可以有四种强化机制影响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这就是:

(1)固溶强化;(2)形变强化;(3)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4)晶界和亚晶强化。沉淀强化和细晶强化是工业合金中提高材料屈服强度的最常用的手段。

在这几种强化机制中,前三种机制在提高材料强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塑性,只有细化晶粒和亚晶,既能提高强度又能增加塑性。

影响屈服强度的外在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抗拉强度的实际意义

1)σb标志韧性金属材料的实际承载能力,但这种承载能力仅限于光滑试样单向拉伸的受载条件,而且韧性材料的σb不能作为设计参数,因为σb对应的应变远非实际使用中所要达到的。如果材料承受复杂的应力状态,则σb就不代表材料的实际有用强度。

由于σb代表实际机件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且σb易于测定,重现性好,所以是工程上金属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标志之一,广泛用作产品规格说明或质量控制指标。

2)对脆性金属材料而言,一旦拉伸力达到最大值,材料便迅速断裂了,所以σb就是脆性材料的断裂强度,用于产品设计,其许用应力便以σb为判据。

3)σ的高低取决于屈服强度和应变硬化指数。在屈服强度一定时,应变硬化指数越大,σb也越高。

4)抗拉强度σb与布氏硬度HBW、疲劳极限之间有一定的经验关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百度百科——屈服强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