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儿童不上交压岁钱怎么办?

如题所述

面对这些压岁钱,有的还真不是小数目。少则100,多则甚至是1000,1万不等。嗷嗷啼哭的孩子可能什都不懂,这些压岁钱自然就会落进父母的腰包。孩子长大后,就会完全不一样,他们会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再想让孩子把钱交上来,就要注意一些方法了。
孩子的压岁钱交不交的问题要如何处理
对于压岁钱,交还是不交,如何交?父母会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就该上交。特别是一些数目大的压岁钱,如果父母不及时管理让孩子上交,又不对孩子进行正确金钱观的教育,使其变得大手大脚。
所以孩子的钱必须由父母来保管,于是很多孩子会不情愿的把属于自己的压岁钱交给父母。虽然心理不情愿,但是也会碍于父母的威严而上交。亲子关系受到破坏,对父母也会失去信任。

其实在压岁钱的问题上,关于上不上交这个问题。父母要看孩子的年龄和实际认知水平。
在我国《民法典》中明确指出,8周岁是一个分界线,有能力和无能力来进行区分。8岁以上虽说父母可以把钱给孩子,让父母代为保管,但是不能乱花。所以在关于压岁钱该不该上交的问题上,要懂得掌握好分寸,懂得用科学的方式来处理。

父母的错误解决红包问题有哪些
孩子的压岁钱,很多父母都用错了处理方式,他们会把钱直接从孩子的手里拿来,根本不管孩子的意愿。
然后并告诉孩子,这个钱是父母替你攒着的,可是攒着攒着就花了。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不能很好的去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反而会有种自己的财产被父母生硬剥夺感觉。
父母习惯性的替孩子保管。还有的父母在他们看来并不多,所以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也未尝不可。可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孩子不懂的控制自己,无法有效的使用分配金钱,反而容易变得很浪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8
12岁儿童不上交压岁钱,可以给他买一个存钱罐,让他把钱放在存钱罐里,需要的时候取出来的。
第2个回答  2022-02-08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谓是最喜欢的一个节日,因为春节不仅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最重要的是可以领红包。那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长辈们为了表达对孩子们的喜爱都喜欢给个大大的红包,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

萌萌每年到春节都特别开心,因为她的压岁钱从来不给妈妈,而是自己拿着,妈妈要也不给。萌萌硬气地说:“那是长辈们给我的压岁钱,不属于妈妈,自己才有使用权。”妈妈哑口无言,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因为萌萌才十岁,年龄还小不懂的如何支配钱财,也是怕她弄丢了。

压岁钱到底该不该被孩子所拥有?
相信大部分家长的想法是统一的,孩子小的时候还没有能力去管理钱财的时候,压岁钱应该交给父母管理。孩子到一定年龄有能力管理以后可以交给孩子。但是也得看压岁钱的数目,如果数额巨大还是要交到父母手里。当然这都是在家庭情况还算可以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家庭经济差,那么压岁钱随时可以充公,贴补家用。

法律告诉你什么样的年龄可以自己管理压岁钱
民法典依据年龄将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以下三种: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律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见孩子只要过了18岁,就是成人了就可以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压岁钱;“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孩子过了8岁就可以自己保管所得的压岁钱;8岁以下的孩子,就只能有法定代理人保管了。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的心智都还不成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2-08
不知道孩子有多大了,如果小的话,可以设立家庭银行,让孩子把钱“存”在自己手上,美星期给孩子一定的利息;如果孩子不吃这一套,可以给孩子开一个银行账户,帮他把钱存在银行,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想要他的钱,只是帮他先存起来,以后会给他的。可以在网上多看些资料,教孩子一定的理财知识,这才是解决乱花钱问题的根本方法。想和金钱有合适的关系,首先要喜欢钱。《女人财务自由之路》中,给大人分享了一种“训练喜欢钱”的练习。

如何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在身上带一张只看不花的纸币,在家里备现金、金条,有时间拿出来把玩,这些都能让自己感到很“富有”。

看到这两个方法,脑海中浮现出了《人民的名义》中的那一幕。现在更多的是用手机支付,倒是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那么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钱呢?《女人财务自由之路》是这样描述的:

展示金钱的价值:轻轻把纸纱抚平,纸纱整齐摆放,总是将人像的一面朝上,而且朝同一个方向。

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少大人能做到?我是没做过的,博多·舍费尔分享的意思,或许是建立孩子对金钱的一种态度,就像人们对自己信仰。
第4个回答  2022-02-08
严格说起来,压岁钱是小孩的。压岁钱是父母或者长辈给孩子的新年祝福,意在压住邪祟。从法律上来说,给孩子红包是一种赠与行为。随着红包交付至孩子手中或者压岁钱转账至孩子账户,孩子就取得了压岁钱的所有权。 《人民法院报》曾报道过一个案例
相似回答